4月14日,桓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开展过敏性休克相关知识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人员处置接种疫苗后发生过敏性休克者能力,提升应急处置工作水平。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而接种疫苗导致的偶发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反应。”培训课上,免疫规划管理科姜娜萍围绕过敏性休克定义,过敏性休克病因及分类,过敏性休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目标和原则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提高了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预防接种安全意识,为全县免疫规划工作顺利开展、应对卫生应急突发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姜娜萍介绍,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直到细胞死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疫苗作为一种特殊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含有抗原、佐剂、稳定剂、防腐剂等成分,不同的疫苗成分有所不同。”姜娜萍说,在接种疫苗之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低热、乏力、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等反应,通过适当休息、多喝开水、局部热敷等措施较短时间就会恢复。“但极少数人可能会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发生严重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
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的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接种后的30分钟内。“接种前工作人员要详细询问接种者过敏史和用药史,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接种者要积极主动告知自己的过敏史,疫苗接种后要在留观区观察至少30分钟,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姜娜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