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土特产:28亿年前火山岩说了啥?月球找水为啥研究月幔?

风云圈 2025-04-15 23:21:07

"月球背面居然比正面更'渴'?中国科学家刚刚解开了这个困扰人类几十年的谜题!"

最近,《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重磅研究:中国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来的"土特产"(玄武岩样本),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月幔(可以理解为月球"地幔")的水含量——不到2微克/克,比正面还要"干"!这个发现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还可能改写月球形成的历史剧本。

月球"水之争":从阿波罗到嫦娥的世纪谜题。

自从阿波罗计划带回月球样本,科学家就发现:月球比地球"渴"多了(贫水)。主流理论认为,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绰号"忒伊亚")撞上地球,溅出的物质形成了月球。这场"宇宙车祸"温度超高,水早就蒸发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碰撞起源假说"。

但过去20年,关于月幔到底有多"干",科学界吵翻了天。"富水派":认为月幔局部藏有水;"贫水派":坚持月球从"出生"就缺水。更尴尬的是,所有数据都来自月球正面——直到中国嫦娥六号"挖"回背面的石头,这场争论才有了新证据。

嫦娥六号的"土特产":28亿年前的火山岩说了啥?

2024年,嫦娥六号降落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太阳系最古老的撞击坑之一),从"阿波罗坑"(此阿波罗非彼阿波罗)挖回了28亿年前喷发的玄武岩。中科院和南京大学的团队一检测,发现大问题:月幔源区水含量仅1-1.5微克/克(相当于一吨石头里只有一克水的五百分之一),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月球背面比正面月幔还干(正面数据普遍更高)。

通俗版解读:月球背面就像个"干旱地下室",而正面可能是"潮湿阁楼"。

为什么背面更干?科学家提出两大"脑洞"。

假说1:宇宙级"车祸现场"改造了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最老的"伤疤"(直径2500公里)。中科院胡森研究员推测:这次撞击可能把月幔的水"轰"到正面去了——就像一巴掌拍湿毛巾,水挤到了一边。

假说2:月球"岩浆海"分层结冰。月球刚形成时像个熔化的"岩浆球"(岩浆洋),冷却时可能分层结晶:背面月幔来自更深层,结晶早、含水少;正面月幔靠近表层,"锁住"更多水。(胡森原话:"这两个都是'大猜想',还得继续验证!")

意义何在?不只是"月球水"那么简单。

支持"大碰撞"理论,极度贫水的背面,印证了月球诞生时的"地狱模式"。资源开发参考,未来月球基地选址,得考虑"哪边水多"。地球、火星等岩石星球的"水历史",可能都有类似规律,为研究行星演化提供了线索。

当然,也有网友神评论:"所以月球正面是'水逆区',背面是'沙漠区'?"

从"嫦娥"到"阿波罗",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就像拼图游戏。这次中国科学家拿到了一块关键拼图——但谜题远未结束:月球的水到底藏在哪里?地球的水是不是也被"撞"出来的?唯一确定的是:下一次月球"挖土",一定还有更多惊喜。

0 阅读:7
风云圈

风云圈

解读生活中的天文、地理、气象及农业科技等领域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