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恶纳粹洗脑大师“戈培尔”:一个瘸子,为何把德国全民忽悠瘸了

岁月浅酌绘心绮 2024-12-19 17:32:1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心飞扬

编辑|t

引言

1924年的某个下午,戈培尔拄着拐杖,踉跄走进一间昏暗的礼堂,台上的人正在咆哮演讲。这个腿部有残疾的青年看了半小时,突然眼眶湿润:“这就是我要追随的人。”

谁能想到,日后就是这个被忽视的残疾人,将用语言和心理战术,“忽悠”了整个国家。但问题是,他到底是怎么把德国一步步推向深渊的?

痛击职场的瘸子,为何化身演讲魔术师?

1933年5月10日的柏林,夜幕低垂,火光却照亮了半边天。广场上,成千上万的学生高举手中的书籍,丢向熊熊燃烧的火堆。

旁边的台上,一个身材瘦小、面容严峻的男人站在那里,语调高亢:“这是旧时代的终结,也是新时代的到来!”他的名字是约瑟夫·戈培尔,一个从小被残疾困扰的青年。

此刻却站在德国宣传的顶峰,成为“洗脑工程”的总设计师。这是一个靠语言和心理战术重塑国家意识形态的“天才”,也是让整个德国为纳粹疯狂的幕后推手。

他的故事始于一场残疾和歧视,但却在历史的舞台上翻转为一场惊世骇俗的“舆论战争”。他究竟如何把德国人民的思想牢牢控制在纳粹旗帜下?要从他的早年经历开始说起。

1901年,戈培尔出生在一个普通劳工家庭。他的左腿因小儿麻痹症萎缩,比右腿短了15厘米。校园里,他总是那个被嘲笑的对象。

一群男孩玩耍时,他只能远远地坐着,手里抱着一本书。没人知道,这个沉默的小男孩正在心中筑起一座文学的城堡。

他很早展现了学术天赋,求学期间,他成绩优异,最终拿到了历史和文学博士学位。然而,光鲜的文凭并没有为他换来一份体面的工作。

记者、广播员甚至普通的文职工作,都对他紧闭大门。他的残疾总是成为别人拒绝的借口,“我们需要一个更干练的员工。”这样的话,他听了无数次。

在失业的日子里,他每天假装去上班,然后瞒着家人独自在街头游荡,内心愤怒却无处发泄。他开始意识到,这个社会只看外表和力量弱者永远被忽视,他决心改变命运掌控自己的未来。

1924年,一次偶然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当他走进慕尼黑的一间会场时,台上站着一个人——希特勒,那深情而激昂的演讲让这个陷入困苦中的年轻人目瞪口呆。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用语言点燃人心的力量。从那一刻起,他决定追随希特勒,投身到纳粹党的事业中,尽管彼时那还只是一个非常年轻、很少为人所知的地方党派。

戈培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书记做起,为宣传工作全力以赴。他用手中的笔和嘴里的言辞,把纳粹的理念传遍整个德国北部。

他的才华很快引起希特勒的注意,1926年,他被邀请到慕尼黑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希特勒主动拥抱了他。戈培尔记录下这场经历时写道:“那一刻,我找到了归属感。”

纳粹的大脑:如何让一个国家只能听到一种声音?

1933年,在追随了九年之后,希特勒摇身一变站上了权力之巅。作为忠臣和干将,戈培尔也得到了回报,被任命为宣传部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职位了。

上任后,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清除所有异见的声音。他深知思想控制的重要性,也明白德国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指南针”。

在这个原则之下,不利于希特勒的都要减少甚至是消失。那什么办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个效果呢?当然是物理消除。

于是,焚书运动拉开了帷幕。“禁书名单”迅速发出,包含托马斯·曼、弗洛伊德、马克思等人的著作。那天晚上,柏林广场堆起的书籍燃烧了整个夜空。

这不仅仅是一场象征性的活动,更是纳粹对思想统治的开始。从此,德国人的书架上只剩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戈培尔主政后,迅速扩大了纳粹对媒体的控制。他让德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听到元首的声音:广播成了最重要的工具,他推动“人民收音机”普及到每个家庭。希特勒的演讲不再仅仅是集会上的激情澎湃,而是成为家庭日常的一部分。

电影则是另一项强有力的工具。在戈培尔的主导下,不仅诞生了一大批以维护、传播纳粹思想为目的的作品,还通过仰视镜头将希特勒塑造成德国救世主。

在导演和摄影师的巧手之下,原本个字很矮的希特勒瞬间变得高大起来;而敌人,则是以威胁的形象出现。这些影像深入人心,将希特勒的形象神化,也让纳粹的敌人被妖魔化。

同时,戈培尔深谙象征符号的力量。万字符旗帜在德国的每一个角落飘扬,帝国鹰徽和铁十字架成了忠诚与牺牲的象征。通过这些标识,纳粹的精神渗透到每个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末路狂欢:洗脑大师如何陪着元首走到尽头?

1945年,当希特勒的帝国即将崩塌时,戈培尔依然在为纳粹的未来摇旗呐喊。他不惜用虚假的胜利消息安抚民众,甚至号召人民“宁愿死,也不要投降”。

但,这一切终究不过是虚张声势。当苏联红军逼近柏林时,广播里依然充斥着鼓舞士气的演讲,但柏林的大街上,炸弹和饥饿让人们彻底清醒。他明白自己的宣传已无力回天。

在最后的时光里,他仍未放弃“忠诚”二字。希特勒自杀的第二天,戈培尔带着妻子和六个孩子,也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他毒死了自己的孩子,随后与妻子一起服毒自尽。他的生命在一场疯狂的事业中画上句号,也为纳粹的“洗脑帝国”写下终章。

从职场被拒的青年,到纳粹德国宣传机器的掌舵人,戈培尔的故事充满了反转和讽刺。他用语言点燃了德国民众,却也用语言将他们引向灾难。

他的成功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而他的失败则是历史对谎言的审判。或许,这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警醒:语言是一把利刃,使用它的人,必须承担后果。

参考资料:

戈培尔:创造希特勒的“纳粹喉舌”.新传奇.2022

0 阅读:0
岁月浅酌绘心绮

岁月浅酌绘心绮

岁月浅酌绘心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