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部队度过的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总是令人回味无穷,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更是难以忘怀……
回想起当年,我们这些充满活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成都军区、大西南、大凉山,踏入了部队这所大学校和大熔炉。
我和我的战友们一同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在王牌劲旅149师、铁拳猛虎447团,我们共同用餐,穿着同样的军装,唱着同一首歌。我们一同站岗放哨,一同经历摸爬滚打的训练。
训练场上留下了我们疲惫的脚印,庄稼地里洒下了我们辛勤的汗水,大凉山见证了军人的辛勤付出,牛日河记录下了绿军装的纯真与浪漫……
(一)夜入大凉山
1981年末,我与一百多名十七八岁的社会青年以及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经过半个多月的体检和政审,换上了散发着纯棉香味的崭新军装和军帽,背着打好的被包,乘坐3辆地方解放牌大货车,离开了川北革命老区南江县,前往广元火车站旁的兵供站。
在兵供站住宿一夜后,第二天我们便搭乘火车(箱式货车)前往凉山州甘洛县。火车在傍晚时分暂停成都,利用加水和上厕所的短暂空闲,我瞥见了夜幕下灯火辉煌的四川省会——成都。和我一样,大部分战友都是第一次路过这个我们心中向往的大都市。
伴随着火车轮与铁轨摩擦发出的“硄噹、硄噹”声,经过沿途十几个车站的停靠,七八个小时后,天色微亮时我们抵达了目的地——甘洛彝族自治县。
后来我们才得知,我们所前往的部队是成都军区50军甲级野战摩步化149机动师的一个团,驻扎在凉山州境内。
445、446、447团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团和汽车团都驻扎在成昆铁路沿线附近,枕戈待旦,便于机动,随时准备向西南方向开拔,应对边境突发的紧急情况,师部则驻扎在乐山市。
149师(军改后已并入西部战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单独配属给昆明军区13军指挥,参加了西线对越军王牌316A师的针对性作战。
在接兵排长的引导下,我们背着被包,从几节车厢中挤出来,走下站台,经过了“甘洛站”的站牌。
环顾四周,只见车站站房内外,身披羊毛“搽尔瓦”披风的彝族老乡们或坐或卧,休息或熟睡。车站对面,山峦叠嶂,高耸入云,晨雾缭绕中,一股寒意扑面而来……
(二)进驻新兵连
长长的队伍在几位接兵干部的催促下,沿着河边公路行进,跨过大桥,穿过甘洛县城,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徒步行军,最终抵达山沟里的新兵连驻地。
新兵连的营房,据说是原107炮连的老营房,一个未封闭的长方形大型四合院,中间还有一栋一层红砖砌成的简单瓦房,由于年久失修,许多门窗玻璃已经缺失,显得有些破败。
营房外的大路是“确波”(彝族)老乡进出甘洛县城的必经之路。山沟对面约300米处,随着山势依次排开的是二营各连和营部的驻地。
新兵连的老兵班长们已经提前完成培训,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新兵们将开始分排分班的训练。
新兵连长是“红二连”的副连长王政军,指导员是3连的副指导员熊明哲,排长由接兵干部担任,16个新兵班则由全团抽调的老兵(副)班长负责。
为期2个月的新兵训练十分艰苦,内容包括队列训练、步枪和冲锋枪射击、武装拉练以及政治学习。从早操、开饭、训练、午餐、训练、晚餐到晚点名,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作息时间严格,作风纪律要求严格,一百多人的集体生活训练井然有序。
初冬的大凉山夜晚风力强劲,一阵阵风声中夹杂着“呜呜”的声音。
大家并排睡在垫有一床褥子的地铺上,宿舍的窗户大多没有玻璃,变形的木门关不严实,晚上屋内确实有些寒冷。
尽管如此,大家都能坚持。令人烦恼的是,一日三餐几乎没什么油水,一大盘菜放在地上,一个班围成一圈蹲着吃饭,菜里几乎见不到多少肉丝或肉片,两箩筐米饭勉强够全连食用,而一口行军锅煮的汤里只有些细碎的菜叶和咸味,汤水清淡。
2个月的新兵训练感觉过得异常缓慢,临近结束时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心有余悸。
一天上午,新兵连在连长的带领下前往团部打靶场进行会操,除了炊事班的几个老兵在厨房忙碌,新兵中只剩下我和杨伟留守站岗,文书岳国证不知去向。
当时武器弹药的管理并不严格,我们俩无意间逛到了连长和指导员的住处。一间保管室里存放着前几天射击训练用过的步枪、56式冲锋枪和剩余的半箱子弹。我提议拿枪和子弹到旁边的玉米地里打靶,杨伟同意了,并立即行动。
于是,我拿起一支冲锋枪,杨伟从子弹箱里抓了一把子弹,我们一路小跑来到庄稼地。那里是四五亩半斜面的荒地,玉米早已收割完毕,一群鸽子正在不远处觅食。
杨伟帮我一颗一颗地将子弹压入弹匣,大约八九发,我上好弹匣,对着50米外的几只鸽子进行点射,“砰砰”两声,鸽子惊慌地飞散,其中一只被击中,羽毛在空中飘散。这是我第一次偷偷使用制式武器射击,心里有些慌乱,手也微微颤抖,生怕发生意外。
我又放了几枪,然后把枪递给杨伟。他接过冲锋枪,对着天空开了几枪。突然,几个人头从旁边窜出,原来是附近村庄的几个彝族小孩在玉米地旁玩耍,听见枪声跑来围观。
我们俩心知如果子弹击中小孩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慌忙将枪放回保管室。大家会操回来后,不知是谁向连长报告了此事,在晚点名时,连长当着全连干部战士的面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两个。
(三)初下老兵连
时光荏苒,寒风刺骨。
新兵训练即将结束,几个机灵的城镇兵正在寻找排长、连长,希望能调到他们认为能学到技术的好单位。
我一直渴望加入我们接兵排长严仕宏所在的团直属特务连。
因为入伍前,我听严排长讲述他在对越反击战中带队进行侦察,捕俘、撤退时进行爆破的英勇事迹,便萌生了成为一名英勇侦察兵的梦想。
后来,我无视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放弃高中学业,16岁便报名参军,来到了部队。
可能是由于我的胆怯,或是没有主动与严排长沟通,特务连、通讯连、后勤汽车排、修理所等直属单位我都未能加入。
王连长是河南人,英俊的外表、一米八几的身高、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军事技术精湛,曾参加过84年首都大阅兵,他是我最敬佩的现代军官形象。
后来我也曾想去王连长所在的“红二连”,但由于那次偷偷打枪被他批评,我便失去了勇气,不敢再去请求。
分兵那天在团部打靶场进行,我被分到了1营3连,心中感到非常失望。
一同被分到3连的还有六七个来自四川巴中的老乡。
一营驻扎在甘洛县城西头,前来迎接我们的老兵连长叫赵子舟,他在对越反击战时在“红二连”担任排长,也立下了战功。
前往3连驻地的路程将近1公里。赵连长是云南白族人,身材瘦高、干练、威风凛凛,特别有精神。一路上,赵连长不断发出“121”的口令,对队伍中交谈的新兵进行严厉的斥责,声音高亢、刺耳,显得非常威严,让大家都对他敬畏有加!
当我们路过二连时,他伸出手掌,指向马路对面的二层楼营房,介绍道:“那就是二连。在对越反击战中,他们攻坚克难,不惧牺牲,战功显赫。连长郑家才英勇无畏,即使身中数弹,仍坚持指挥战斗,与大部队协同作战,最终赢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为此,中央军委授予二连‘尖刀英雄连’的荣誉称号,郑连长本人也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红二连’是我们全军的楷模和榜样。”
三连位于二连前方两百米处,机枪连则位于二连后方。实际上,三连的营房是1连的,而1连正在河对面的山上从事军农生产。营部位于左侧,右侧则是正在建设中的我们3连的营房,炮连则位于3连的右侧。
我们暂时居住的1连营房,由两排红砖一层的小瓦房组成,炊事班和食堂位于内部。两排营房之间,有一堵横砌的围墙,留有大门,平时有战士轮流站岗放哨。我和来自贵州绥阳的新兵刘吉文被分配到6班,班长是参加过战斗的河北老兵贾连生。
三连的指导员江克华也是一位参战军官,他文化素养很高,擅长书法,做事井井有条,善于精细化管理和全局统筹。他指派我负责编写连队的墙报和板报。
来到老兵连后,我明显感觉到伙食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早餐是馒头、稀饭搭配榨菜、黑豆食和豆腐乳等,中晚餐则是三菜一汤,荤素搭配。
为了改善伙食,连队在后方厕所旁建有猪舍,饲养了几头不同大小的白毛生猪。在后方河对面的山坡下,还有几亩蔬菜地。
记得有一次,全连在打靶考核中取得了好成绩,赵连长在点评结束后宣布:“今晚炊事班杀一头猪,加餐庆祝一下。”大家都非常高兴!
军事训练包括单双杠、百米障碍、手榴弹投掷、沙坑跳远、轻武器射击、单兵(班)战术动作、武装越野等;政治学习则涵盖党的方针政策、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唱歌拉歌等内容。
1982年底,我随连队搬迁到后面的山上,接替1连进行了一年的农垦工作,主要种植玉米。
期间,我父亲——一位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去北京参加表彰会后,专程来部队看望我。得知父亲要来,我非常高兴,邀请了在团卫生队开小车的姜仁贤一起去火车站接站。
我陪着老人家气喘吁吁地爬到山上的营地。
父亲在营地逗留了大半天后离开,临走时开玩笑说我是个穿军装的农民,并叮嘱我抽空读书写作,争取报考军校。
1983年底,江指导员提拔我担任班长,下山训练新兵。说实话,我既兴奋又激动。一方面,我本来就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希望在部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我担心父亲看到我在部队种庄稼会感到失望。现在,终于有了转机。
新兵训练结束后,三连也搬下山,住进了刚竣工的新营房。我平时喜欢写作,在紧张有序的训练之余,我经常为成都军区《战旗报》、总政《解放军报》和当地《凉山日报》撰写一些简短的报道和通讯,反映部队官兵、地方党委政府的“双拥”工作以及基层连队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我在部队服役了五年(超期服役两年),因为发表作品较多,多次受到营连嘉奖,连续两年被团部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三次荣立三等功。
后来,在江指导员的关怀和帮助下,我先后入党、担任文书、成为班长(尖兵6班),直到退伍。
(四)向军旗告别
1986年底,随着退伍季的到来,营部操场边的大桉树上,大喇叭不断播放着男女声激情朗诵的告别词:威威大凉山、涛涛牛日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亲爱的战友们即将脱下军装转业退伍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希望你们把部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到地方。回到家乡要保持军人的秉性不能变、军人作风不能变,军人本色更不能变!要在不同岗位上用敢于挑战、敢于拼搏、敢于争先和保持牺牲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的亮剑精神,闯出一条退役军人的人生道路……
“吃的是大锅的饭,睡的是那上下床,走路齐步走唱歌也是齐声唱。我喝过你壶中的水,你扛过我肩上的枪,亲不过是战友相伴好时光,无论新兵和老兵情谊总比军龄长,同甘共苦的日子里感情就不一样。汗水在一起流,泪珠也曾一起淌。你的妈妈来看你,我也好想叫声娘!战友喊出口心就会涌热浪,深不过军旅情,相知岁月长,什么时候也放不下咱这战友一场……”
大喇叭播放的军旅歌曲让不少退伍老兵们心情激昂澎湃、潸然泪下!
两天后,江指导员集合全连,宣布了退出现役人员的命令,我也是其中之一。虽然早已知道自己今年必须退伍回家,因为父亲已经为我在县税务局,他同学担任局长的单位联系好了工作。
回望军旅生涯,那些苦乐与共的青春岁月,凝结了真挚深厚的战友之情,结下了如同兄弟般的战斗友谊。当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叫到时,心中仍然泛起阵阵涟漪,眼眶湿润,充满了对战友和部队的依依不舍……
(五)退役不退色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如今,我和昔日的战友们逐渐步入老年,只有在八一建军节的聚会上,我们才会聚在一起,回忆部队的趣事,分享那段熔炉岁月的酸甜苦辣……
一些年轻的战友仍在奋斗,为家庭和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流汗尽责。这些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正是在部队中培养出的良好习惯和传统,值得全社会的敬重!
“老兵不老,军魂永恒”,我退伍后从基层办事员做起,从乡到县,从县到市,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留下了踏实的足迹,努力展现退役军人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十年前,组织批准我享受县(团)级待遇提前退休,同事们戏称我为“双退干部”。
退休后,我利用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安全专业知识以及多年积累的写作能力,在私营、国有及中央企业担任安全顾问、应急专员、党内书记等职。我用文字歌颂新时代和党的恩情,屡次获得各种奖励,今年更是被全国农贸委评为先进个人。
这里,我还想特别提到我敬佩的老连长王政军。他转业至河南洛阳检察院,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军人的优秀作风带到了地方。在打击犯罪、维护法制和社会稳定的工作中,他爱岗敬业、积极向上,无论工作、生活还是学习,都充满正能量。
还有3连的老兵刘士召、张德同等,他们在部队是出类拔萃的“兵头将尾”,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作为连队的骨干,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大家进行军事训练、唱军歌。
退伍回乡后,他们毅然选择外出打拼,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用勤劳的双手证明了劳动的伟大!
他们以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军人本色,为退役军人增添了无限荣光!在朋友圈里,经常能听到他们那如同当年一样爽朗的谈笑声。
战友微信群的召集人张德同,经常联络并关心全国各地的战友,为了让大家开心,他在群里出一些趣味问答题,分享笑话,为大家解乏寻乐……
这些平凡而朴实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勇气,让我们感动和自豪。向以他们为代表的全体退役老兵致敬!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6042部队老兵 陈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