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作业过程中,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降低事故风险,严守安全生产准则至关重要。以下梳理安全生产“十不准”,助力各生产单位和作业人员落实安全规范。

1. 不准“三违”作业
严格禁止违章操作与违章指挥行为。杜绝在作业时违反既定安全操作规程,上级人员也不得指挥下属进行违规操作,从源头防范因错误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

2. 不准饮酒作业
无论是搬运作业前,还是搬运过程中,严禁饮酒。酒精会麻痹神经,降低作业人员反应速度和判断能力,显著增加事故发生几率。
3. 不准脱岗睡岗
作业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严禁脱离岗位或在岗位上睡觉。脱岗、睡岗会导致工作出现监管空白,一旦发生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响应处理。
4. 不准超速行车
在生产区域内驾驶车辆时,严禁超速。超速行驶会大幅缩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增加制动距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难以有效控制车辆,极易引发碰撞等严重事故。
5. 不准擅入要害场所
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进入如配电室、化工原料储存区等要害场所。这些区域通常存在较高风险,非专业人员进入可能引发意外,造成严重后果。

6. 不准擅动设备设施
禁止擅自开动各类开关、阀门和设备。每台设备的操作都有严格规范,擅自操作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7. 不准穿戴违规上岗
进入作业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严禁穿戴不规范防护用品上岗。正确穿戴防护用品能在意外发生时,为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保护。

8. 不准破坏安全设施
严禁故意损坏安全设施及安全标志。安全设施和标志是保障作业安全的重要防线,能起到警示、防护等作用,破坏它们会削弱作业现场的安全保障能力。
9. 不准无证上岗作业
从事特种作业,必须持有相应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特种作业具有较高危险性,需专业技能和知识,无证人员作业极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

10. 不准冒险作业
面对危险情况,禁止冒险作业。在作业前,要充分评估风险,制定合理的安全措施,确保作业过程安全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