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白求恩,延安还有位杰出的外国医生,他的婚礼中央领导都参加

浮生绘梦录集 2025-04-09 22:50:34

1938年10月,随着武汉被日本侵略军攻破,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成了沦陷区。眼看着抗日战争得打持久战,留在延安闹革命的人们,想到一时半会不能重返家乡,于是不少人从长计议。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恋爱结婚的人多了起来。比如朱德和康克清、张闻天和刘英……在结婚的夫妻中,也有跨国夫妻,比如马海德和周苏菲。

(马海德和周苏菲)1940年3月3日,一对新人正在延安一家简陋的小饭馆举行婚礼。说是婚礼,其实也很简单,桌子上摆了几碟小菜,再有两瓶烧酒。不过围坐在桌旁的客人中倒有几张熟悉的脸庞,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人,这可是都是党中央的高级领导。再看新郎,竟然是个高鼻大眼的美国人。倒是依偎在他身边的新娘看上去像个明星一样漂亮。这个美国人叫马海德。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他是一名医学博士。要知道,在美国的医生都是中产阶级,他们不仅工作体面,而且收入丰厚。那么他为何会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延安呢?这得说到一个人,那就是宋庆龄。1933年,马海德从瑞士日内瓦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为了考察东方流行的热带病,他和2个同学来到了中国上海。那个时候淞沪战役已经爆发,上海虽然成了沦陷区,但上海毕竟是十里洋场,上流人的小汽车依旧在街上横冲直撞,舞场里的摩登小姐依然载歌载舞。然而在这繁华的令人眩目的大都市里,他却看到无数工人面如菜色,骨瘦如柴,呈现出营养不良的病症。其实不用花大力气,马海德就从工人身上看出了问题所在。他们不仅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超负荷地工作,也就是说,营养不良已经成了一种社会性的疾病,靠药物是没有作用的。除非改良整个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

(宋庆龄)当时,马海德在上海广慈医院担任医生职务。广慈医院是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医院,由于这所医院带有慈善性质,其医疗对象不只针对洋人和富人,更多的则是针对看不起病的穷人,所以马海德虽然医术高明,但医院能给他的薪水并不高。为了生存,马海德他两个同学合伙开了一家诊所,但很快3人便产生了分歧。原来,马海德在看到很多工人的悲惨状况后,他决定把诊所的医疗对象转向穷人,但是却遭到了同学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诊所是要盈利的,如果给穷人看病,不仅要白白耗费时间,而且还要贴本送药。所以诊所开了不到一年,马海德的2个同学由于忍受不了贫困,双双打道回府了。他们临走时还劝说马海德,回美国能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为什么还要在这个鬼地方纠缠呢!其实马海德的内心也有些犹豫,但他想到那些苦难的工人时,他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帮助他们,所以他继续留在了上海。不过他也认识到,给工人造成苦难的除了日本侵略者,还有国民政府的腐败吏治。对于马海德来说,治病救人不是难事,但是政府的疾病却是他无能为力的,就在他觉得中国没有希望的时候,他受邀参加了一次聚会,并在那里结识了宋庆龄、史汪莱特等进步人士。在和他们接触后,马海德听到了一些新鲜的词汇。比如“革命”“马克思主义”……马海德通过了解,得知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那里一切都和上海不一样。从那时候起,马海德便和宋庆龄等人成了好朋友。他在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欣喜地认为,这才是中国社会的希望所在。所以他很快也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当时的上海,到处都是白色恐怖,马海德把诊所作为了地下党联络、开会的据点。除此外,他还不断地在国际进步刊物上发表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揭露国民政府腐败的文章,以引起国际上的注意。到于革命摇篮延安,更是让马海德心生向往,他渴望去看一看那个与上海截然不同的世界。

(斯诺)机会很快就来了。1936年春天,宋庆龄接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来信。他们在信中提出希望宋庆龄能帮他们物色一位公正的外国记者和医生到苏区去进行考察,以此达到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宋庆龄深知此行任务重大,所以她找到了美国记者斯诺和医术高明的马海德,并转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们的邀请。斯诺是一个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人,他来中国后一直给《英国每日先驱报》和《纽约先锋论坛报》写稿。他多次以极为公正的姿态向国际社会介绍过中国共产党,因此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多与他往来。听说能到延安去,斯诺和马海德都高兴地手舞足蹈。他们拿着宋庆龄的介绍信,千辛万苦,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线,在苏区保安和红军会合后,他们一路考察了保安、甘肃等苏区。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1937年,马海德和斯诺随着红军来到了延安。马海德便和斯诺因为工作的原因分开了。马海德出于职业习惯,他对延安的医疗等非常有兴趣。他一边投身于治病救人中,一边对延安的卫生机构进行了考察。他在考察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笔记。又在整理总结后,向中央机关提交了关于苏区医疗事件的调查报告。看了马海德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毛泽东非常欣赏他,于是他很快就被任命为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并且他的入党申请后期获得了批准。

(马海德在延安)当时,陕甘宁根据地还没有像样的医院,中央机关一直在筹划要建立一所边区医院,于是马海德便参与筹建医院的工作中来了。医院建成的时候,马海德已经能说一口中国话了。由于他经常和陕北人民在一起,久而久之,他的陕北话也说得颇像模像样。马海德很为自己高兴,他希望他在延安能和大家一样,所以他还把名字改为了“马海德”。马海德没想到他不仅在这里工作愉快,而且他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1939年夏天,有人敲响了马海德的门。马海德打开后,看到门口站着一个漂亮的女学生,她就是周苏菲。原来,周苏菲来延安后由于水土不服,患了伤风。看着可爱活泼的周苏菲,29岁的马海德的心里突然泛起了涟漪。周苏菲出生于大富人家,早年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她逃到了上海,并在那里考取了话剧艺术供应社。此后她一边演出,一边用演出赚来的钱付学费,继续在学校读书。上海沦陷后,周苏菲随话剧艺术供应社撤退到了昆明,在那里她在地下党的推荐下,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8月,周苏菲和众多有志青年一样,历尽苦难来到了延安,并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只是,周苏菲从到延安后,就因水土不服一直感冒不能痊愈,所以她这才找到了马海德。

(周苏菲和马海德与苏联医生的合影)周苏菲走后,马海德对她念念不忘。好在鲁迅艺术学院并不算远,所以马海德总能“偶遇”周苏菲。一来二去,马海德向周苏菲坦露了心迹。周苏菲虽然有过逃婚的壮举,但实际上她在婚姻方面还是个很传统的姑娘。当时由于城市逐渐都成了沦陷区,延安的工农干部和大学生们便有了就在延安安家的想法,因此不少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马海德是个外国人,这种跨国婚姻在延安并不多见,周苏菲不想成为女大学生中的异类,因此她颇为踌躇。这时,李德的妻子李丽莲来找周苏菲。原来,李丽莲的丈夫李德也是个外国人。她在得知马海德向周苏菲求爱后,出于热心快肠,自然要成人之美了。其实要说周苏菲对马海德没有感情也是不对的,在她和马海德交往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也爱上了马海德,再加上李丽莲又来给她做思想工作,因此她就答应了马海德的求婚。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婚礼,而周苏菲和马海德结婚后,马海德更是再也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回美国。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便迫不及待地找到周恩来,请求加入中国国籍。当然,此时的马海德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且他还凭着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不少中国人。一个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当然应该满足他的要求,所以在中央领导的批示下,马海德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拥有中国国籍的外国人。至于马海德和周苏菲,他们的感情始终如一,过得非常幸福。比起他们来,李丽莲就太不幸了,她和李德婚后仅过了一年,李德便回苏联述职,从此再也不见影踪,只留下李丽莲孤孤单单地生活了一辈子。(参考资料:《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马海德》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