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种族大屠杀”,最近的一次也是最残酷的例子就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这场悲剧在短短三个月内,导致80到100万人死亡,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丧生,还有25万到50万女性遭受性暴力,施暴者的行为极其残忍。那么,是什么引发了这场大屠杀?这要从卢旺达国内两大民族之间的冲突说起。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偏东,国土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没有海岸线的多民族国家。该国人口主要由胡图族和图西族构成,其中胡图族约占85%,图西族约占14%。尽管这两个民族在语言、体型和文化习俗上几乎相同,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截然不同。图西族虽然人口较少,但由于经济条件优越、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主要从事基础农业的胡图族虽然人数众多,但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尽管时有冲突,但整体上相处得还算和谐,两族之间的婚姻也很常见。然而,从1890年起,先后统治卢旺达的德国和比利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故意挑拨并加剧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矛盾,导致两族关系迅速恶化。这种人为制造的矛盾为卢旺达在1962年独立后长期动荡埋下了隐患。同样,与卢旺达民族构成相似的邻国布隆迪,也经历了类似的历史轨迹。
1990年,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在卡加梅的领导下,与胡图族政府军展开激烈冲突。面对爱国阵线的强大攻势,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不得不寻求和谈,试图通过权力分享来终止这场无望的战争。在周边国家的调解下,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北部的阿鲁沙达成和平协议,旨在结束内战。
和平进程的推进引起了卢旺达政府内部强硬派的强烈不安。这些极端分子担忧,如果爱国阵线获得合法地位,他们很快就能掌握国家大权,进而对胡图族展开报复行动。为了防止这种他们眼中的灾难性后果,激进派于1994年4月6日策划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在基加利机场附近,他们用导弹击落了刚刚结束外事访问归来的总统专机。这场袭击不仅导致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当场遇难,同机的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也不幸丧生。这一事件成为了卢旺达局势急剧恶化的导火索。
在持续三个月的持续屠杀中,胡图族士兵、民兵及平民使用枪支、弯刀和尖锐木棒,导致大约80万到100万人丧生,受害者多数为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温和派,这一数字占卢旺达当时总人口的超过九分之一。同时,25万至50万女性遭受了性暴力,她们所经历的身心伤害极为严重。
在卢旺达大屠杀爆发后,由卡加梅指挥的爱国阵线迅速与乌干达总统穆塞维尼达成合作,获得其支持。同年6月,爱国阵线部队从乌干达进入卢旺达,展开军事行动。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他们在7月成功占领首都基加利,推翻了当时的胡图族政权。值得一提的是,卡加梅早年在乌干达流亡期间,曾加入当地的反政府武装“人民抵抗军”,协助穆塞维尼夺取政权。这段经历使穆塞维尼对卡加梅十分器重,甚至任命他担任乌干达军事安全部门的负责人。
在爱国阵线掌握政权后,卢旺达约200万胡图族人,其中不乏曾参与大屠杀的人,因担忧图西族新政府的报复,纷纷拖家带口逃往周边国家,如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以及扎伊尔(现刚果民主共和国)避难。然而,难民营条件极差,食物严重不足,加上霍乱和痢疾等致命疾病迅速蔓延,导致短时间内数千名逃亡的胡图族难民不幸丧生。
在卢旺达大屠杀期间,联合国维和部队主要由美国和比利时的士兵组成,然而他们对当地发生的屠杀事件表现得极为冷漠,完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暴徒的恶行。他们唯一做的,就是在屠杀最严重的时候,带着自己国家的公民离开了卢旺达。更让人愤怒的是,驻扎在卢旺达的法国军队不仅对胡图族暴徒的暴行视而不见,还在卡加梅掌权后,帮助胡图族的军政高层逃离了卢旺达。这一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
卡加梅掌权后,首要任务就是追责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他下令全球通缉姆达库姆拉等9名前政府高官,并于1996年11月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调查法国官员在卢旺达大屠杀中的责任。到了1997年8月5日,这个委员会公布了调查结果,指出33名法国人直接参与了这场种族屠杀。被点名的包括已故的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前总理巴拉迪尔和德维尔潘,以及前外交部长朱佩等人。
在卢旺达大屠杀期间,其影响波及邻国布隆迪,导致该国也发生了种族清洗,尽管规模较小,但仍造成至少20万人死亡。图西族在这场屠杀中损失惨重,人口从6.5万骤降至不到5000,几乎被彻底消灭。布隆迪的内战持续时间远超卢旺达,直到2002年,图西族政府才与胡图族叛军达成停战协议,而最终的和平协议则推迟了四年才正式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