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从8000米高空跳机自杀,父母拒绝收尸:就让他死在美国

盖说社会 2024-10-06 13:14:44

2017年3月,留美清华博士荣鑫在美加边境跳飞机失踪,直到5年后,才找到并确认了失踪者的遗体。

可令人意外的是,荣鑫的父母在得知儿子的消息后,竟然拒绝认尸。

甚至直言:就让他死在美国吧。

父母为何如此狠心拒绝认领儿子尸体?荣鑫生前究竟遭遇了什么?

本文信源来自官方媒体【人民网】【环球网】等(链接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时隔5年才确认失踪者遗体归属

2018年9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处偏远地区,两名徒步旅行者意外发现了一具人体遗骸。

这片森林位于休伦湖畔,距离最近的小镇也有数十公里之遥。遗骸被发现时已经高度腐烂,散落在一片小型空地上,周围的树木和灌木丛显示出曾经有人从高处坠落的痕迹。

徒步者立即报警,当地警察很快赶到现场。在初步勘察后,调查人员意识到这可能与一年多前轰动一时的荣鑫失踪案有关。

一年前,密歇根大学的华裔博士生荣鑫在美加边境跳飞机失踪。

案发后,美国和加拿大警方在附近展开了全面搜索,可始终没有找到荣鑫,最终美国法院不得不宣布荣鑫已经死亡。

但是警方关于荣鑫遗体的搜寻一直在进行。

时隔一年这次的意外发现或许能揭开荣鑫失踪的真相,调查人员迅速联系了负责荣鑫案件的联邦调查局特工。

FBI特工马克·汉森接到通知后,立即带领一个专业团队赶赶往现场。汉森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追查荣鑫的下落。

现场调查持续了整整三天。法医专家仔细收集了每一块骨骼碎片,搜索了周围区域可能存在的其他证据。

他们还发现了一些衣物碎片和一块严重损坏的手表,这些物品可能属于死者。

然而,当证物被送往实验室进行DNA分析时,第一次DNA测试结果显示,样本与荣鑫的DNA并不匹配。

这个意外的结果让调查陷入了混乱。汉森特工回忆说:"那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时刻。我们以为终于找到了答案,结果又回到了起点。"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调查团队反复进行DNA测试,每次都得到不同的结果。有时结果显示匹配,有时又显示不匹配。

这种反复无常的情况让所有人都感到困惑和沮丧。

就这样,调查持续了近三年,期间FBI调动了全美最顶尖的法医专家。

终于,在2021年12月,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和交叉验证,FBI宣布他们已经有了最终的结论。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汉森神情凝重地宣布:"经过详尽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确认,在密歇根州发现的遗骸确实属于荣鑫先生。"

然而,令汉森始料未及的是,荣鑫的父母的态度。

“就让他留在美国吧”

2021年12月15日,一个寒冷的冬日清晨,汉森联系上了荣鑫的父母,告知了他们荣鑫已经遇害的消息。

谁知得到的回复却很意外,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了荣鑫父亲冷静得近乎冷酷的声音:"我知道了。谢谢你们的工作。"

汉森有些惊讶于这个反应的平淡。他继续说道:"我们需要家属来认领遗体,处理后事。我们可以协助安排你们过来..."

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荣鑫的父亲打断了:"不用了。我们不会去美国。就让他留在那里吧。"

汉森一时语塞,他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家属们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尽快见到逝者的遗体。

他试图解释:"先生,我理解这对您来说很困难。但是,处理荣鑫的遗体..."

"我说了,不用了。"荣鑫的父亲的声音变得有些激动,"他选择了离开,那就让他留在他选择的地方吧。"

电话另一端传来一声压抑的啜泣,似乎是荣鑫的母亲。紧接着,电话就被挂断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第二天,荣鑫的父亲给FBI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中,他详细解释了他们的决定。

他写道:"荣鑫离开我们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儿子。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现在,我们只希望一切都能结束。"

而父母之所以如此狠心还得从荣鑫留学说起。

“你要回国报效祖国”

荣鑫出身于吉林省的一个高知家庭,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高期望之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优秀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荣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主修自动化专业。

毕业后,荣鑫选择继续深造。他成功申请到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项目,专攻人工智能领域。

然而,就在荣鑫的学术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家庭矛盾开始悄然滋生。

2016年底,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大量高薪职位向海外人才抛出橄榄枝。

荣鑫的父母,作为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他们认为,这是儿子回国大展拳脚的最佳时机。

起初,父母的建议还是温和的。他们通过视频通话向荣鑫描绘了国内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行业,列举了各大科技公司提供的优厚待遇。

他们认为,荣鑫在美国学到的先进知识正是国内急需的,回国不仅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还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然而,荣鑫并不认同父母的观点。他认为,美国的科研环境更加开放和先进,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

他希望能够在这里完成博士学业,积累更多的经验和人脉。

这种分歧很快演变成了持续的争执。

父母的态度逐渐变得强硬,他们开始频繁地打电话,甚至发送长篇大论的邮件,列举回国的种种好处,暗示荣鑫有义务回报国家的培养。

面对父母日益增长的压力,荣鑫感到十分困扰。他试图解释自己的想法,强调在美国继续深造对他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这些解释似乎并不能说服固执的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立场越来越僵化。

父母开始使用情感施压的策略,频繁提到自己的年龄和健康问题,暗示荣鑫如果不回国,可能会错过照顾父母的机会。

他们甚至开始打听国内的工作机会,并试图替荣鑫做决定。

荣鑫感到自己被夹在家庭期望和个人理想之间。

一方面,他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对祖国的忠诚;另一方面,他不愿放弃在美国的学术追求和个人发展空间。

这种矛盾深深困扰着他,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飞行:逃离现实的方式?

为了缓解压力,荣鑫开始将飞行视为一种放松方式,他利用周末时间报名参加了安娜堡飞行学校的课程。

很快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仅用了3个月就成功通过了飞行考试,获得了私人飞行员执照。

拿到执照的当天,他兴奋地给父母打了电话,但父母的反应却十分冷淡,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父母的态度让他倍受打击,随后他毅然的加入了密歇根飞人俱乐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荣鑫的飞行行为开始变得异常。

2017年1月,他开始频繁租用俱乐部的飞机进行单人飞行。俱乐部的记录显示,仅在1月份,荣鑫就进行了12次单人飞行,远超其他会员。

2月14日,荣鑫的妻子李娜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情人节,但鑫鑫又去飞行了。他最近总是心事重重,说飞行能让他暂时忘记烦恼。我很担心他。"

与此同时,荣鑫开始秘密申请美国绿卡。

然而,申请过程并不顺利。由于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敏感技术,申请多次被延迟审批,给本就焦虑的荣鑫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父母得知荣鑫申请绿卡的消息后,矛盾更加激化。

他们认为这是儿子背叛祖国的行为,言辞变得更加激烈。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父亲甚至威胁要与荣鑫断绝关系。

家庭矛盾的加剧开始影响荣鑫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进展缓慢,导师对他的研究进度表示担忧。

荣鑫开始频繁熬夜工作,试图弥补落后的进度,但效率却明显下降。他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常常无法集中精力。

在巨大的压力下,荣鑫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他在最后的社交媒体记录中暗示了对生活的绝望,写道:"有时候觉得活着真的好累。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也许离开才是解脱。"

这条消息引起了朋友们的高度关注,但当他们联系荣鑫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最近太累了,让大家不要担心。

就在这条消息发布后不久,荣鑫租了一架小型飞机,独自飞向了未知的方向。

在那个寂静的高空,他可能找到了他一直追寻的自由。但对于留下的人来说,这个选择留下了太多的疑问和遗憾。

荣鑫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即使是最璀璨的星星也可能在瞬间熄灭。

它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希望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0 阅读:3

盖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