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两度废除春节,上班的人一律取消休假,谁敢庆祝过年就抓谁

友绿聊历史 2024-03-13 10:12:1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春节危机

我国曾两次立法废除春节,却在百姓的坚持下两度恢复。

近代中国积重难返,国民党掌权后却又全搬照抄西方制度,甚至多次废除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国民党究竟是怎样公然违背人民的意愿、质疑取消春节的?近代中华大地上的老百姓又是怎样做出反抗的?

春节刚刚过去,除了见证我们又长大一岁,也给大家带来了诸多谈资。

不论是语言类节目的没落,还是刘谦魔术的小插曲,亦或是争议颇多的上春山,哪怕是关于看不看春晚的讨论,都让春节再一次成为热点。

春节或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在网络舆论作用下逐步发酵,加上我国与日俱增的影响力,甚至成为全球性的盛大仪式。

很难想象,这么一场盛事,就在一百多年前,竟然曾被官方多次取消。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华民族从封建没落走向先进发达的重要一步。

孙先生为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呕心沥血,全力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但面对时代的局限性,哪怕是孙中山也难以面面俱到。

当时由于清政府多年迂腐落后的统治,中华大地经济、文化、工业各个方面十分落后,急需一场变革。

在此情况下,大多数人都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孙中山也不例外。

然而,在看似正确的方针下,中华民国却做出了一件并不让百姓满意的事情,那就是模仿西方确立公历,取消农历。

为了和世界接轨使用公历,这是一件好事,但仅仅为了所谓的发展,不顾民族文化和社会民俗,废止农历,这并不算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但中华民国就是这么做了,而且为了确保百姓能够彻底接受公历计算方法,中华民国甚至颁布立法,矛头直指农历春节。

当时并没有春节这个称呼,过年的那天被称作元旦。

1912年,孙中山电告全国,将农历改为阳历,将元旦的时间变为公历的一月一日。

孙中山作为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先驱,在颁布这项法案的时候,其实留了一丝余地,那就是官方说法上虽然取消了农历,但并没有强迫民众迅速做出转变。

可以说,在变革的同时,孙中山最大限度的为当时的社会留出过渡阶段,甚至是调整的机会。

但随后就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可就没有这种远见和眼界了,彼时中华民国尚未稳定的时候,袁世凯就简单粗暴的取消了农历,甚至严刑立法,禁止百姓过农历的各类节日。

这一行为显然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符,面对中华民国对传统文化的轻视,中华大地的百姓自发组织,维护传统节日。

面对中华民国铺天盖地的公历历法宣传,大多数百姓选择置之不理,反而在农历节日上越发用心,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大家仍旧热情高涨。

袁世凯眼见自己的法令毫无作用,即便是严格规定商铺在农历新年当天不准关门,百姓不许实施燃放爆竹、贴春联等活动,但这些完全无法浇灭百姓过农历新年的愿望。

有关农历与公历之争已经演变为一种社会矛盾,逐步损伤中华民国的权威性,袁世凯意识到了不妙。

惧怕百姓权威的袁世凯只得做出妥协,明确遵守公历的同时,也默许农历的存在。

害怕权力遭到挑战,他最终被迫妥协,甚至为了让当时的老百姓支持,他还将农历诸多节日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进行分类。

其中新年那天被归为春天的节日,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春节。

袁世凯看似诚意满满,实际上都是怕丢掉了自己的民国领导者的头衔,这样的人打心眼里看不上农历新年的存在。

随着他的倒台,蒋介石逐渐成为国民党的权力中心,相比袁世凯,蒋介石更明白国际战局,也更有能力,更没有做着称帝的黄粱美梦。

但相同的是,这二人都一样,对农历春节深恶痛绝,因为蒋介石也片面的认为,农历作为旧时代的延续,是一种封建糟粕。

从某个角度来说,蒋介石并没有错,农历确实夹杂着各种封建时期的文化和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时的社会。

但他误将封建落后思想同传统文化混为一谈,这也注定他终将走向失败。那么他又是如何决定取消春节的呢?

国民政府乱政

中国的春节竟在近代被两次取消,国民党对春节的态度注定他们会走向失败。

春节对中华民族究竟意味着什么?国民党究竟错在了哪里?

不论是最初的孙中山,还是后来的袁世凯,抑或是蒋介石,都对农历新年颇有微词,多次采取行动打算将其取代。

但每一次都没有如愿,近代国民党和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叫板,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消春节,国民党以为全盘抄袭西方就是先进,殊不知春节对中华民族来说意义非凡。

春节最早能够追溯到夏商周时期,《说文解字》中描述年的甲骨文,年,谷熟也,代表着一个农业周期,这也是年的雏形。

先秦时期,当时春节被称为改岁,经过秦汉隋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更迭,春节的名字也变了很多次,直到近代春节的名字才出现。

虽然现在我们所说的春节称呼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但毫无疑问的是,春节,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华文明历史。

近代中国遭遇巨变,不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民众思想,几乎都经历了全面的推倒重来,但我们能够看到,春节在其中作为传统文化因素,星火不灭、生生不息。

过年,是中国家庭每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虽然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对年的过法有所不同。

可不管是南方年夜饭上的鱼和丸子,还是北方新年餐桌上的一盘盘饺子,都代表了老百姓对年的特殊心理寄托。

爆竹声中一岁除,人们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形式,铭记农历新年,传承民俗文化。

春节,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已经不是一个节日这么简单,它代表了民族精神,利用家庭将每个人连接起来,形成团结稳定的团体。

春节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表现,春节是一个时间节点,代表了生命节律的变化。

和西方利用神话传说彰显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的公信力和威望完全不同,我们不相信神的存在会带给我们改变。

恰恰相反,是我们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认识,才产生了神的存在。

如此先进的思想,造就了春节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可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纪念意义的节日,在国民党眼中,就只是传播落后思想文化的载体,应该予以废除。

国民党包括蒋介石在内不明白,春节作为诞生于封建社会的产物,必然和封建思想文化有关联,但这并不是说春节就是封建文化本身。

相反,剥离了封建部分的春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代表了传承几千年的优秀品质。

与此相对,当国民党刻意、粗暴的复刻西方公历历法,带来了负面效应远远大于正面。

国民党人根本不理解,公历是建立在基督教在民众中的推广和普及,他们更不理解用公历替代农历,不仅仅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更是在动摇他们的文化根基。

由此,我们回顾春节被多次取消的惨痛历史,能够看到国民党在这件事上不仅做错了,而且错得离谱、错的不应该。

面对对春节具有深厚感情的老百姓,国民党居然选择立法割裂民众和农历的联系。

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国民党政府为了让公历新年被百姓接受,推出了大量不近人情的刑法,逼迫普通家庭在农历新年外出工作,商铺在那一天不许关门。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除了国民党内部工作人员,在武力胁迫下做到了农历新年外出工作,其余大多数百姓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农历节日的诸多活动。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近代中华民国刚刚脱离清朝阴影,农历的存在很多时候就是封建残余的代表,是不是使用公历取代农历真的行之有效呢。

这样的疑问存在是正常的,但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命题的错误,因为,蒋介石真的实现了所谓了去农历化,但结果却不那么令人欣喜。

农历节日是基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的,并不是改了日子就可以的。

大家都知道,农历春节过后,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就来到了另一个农历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当晚,满月高悬,全家和坐,赏月、吃汤圆,欢度佳节。

不难发现,如果将农历的一月一日作为春节,半个月之后,大家基本要面对一轮弯月,完全没有元宵节的氛围,这样生搬硬套的结果,就只能是水土不服。

传承

国民党两次取消春节引起公愤,新中国建国后却大力推崇传统节日。

春节是怎样在新世纪发扬光大的?对待春节不同的态度又说明了什么?

国民党多次粗暴的废除农历,推广公历,最终的结果是,民众普遍抵触公历,致使公历难以实施,在民俗习惯的影响下,也无法彻底断绝和农历的关系。

国民党两边碰壁,两边得罪,反观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推行公历,但保留了农历。

看似动作相同,但新中国却实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公历被广泛施行,便于和国际接轨,农历也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伴的春节,虽然每年在公历的不同时间发生,却完全没有出现融合不当的情况。

反而因为新中国的技术发展,新年活动越发繁盛。

1981年,全国人民为了过年纷纷赶回老家,春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虽然其中诸多波折,但说明了春节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分量,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此改变了中国人过大年的方式。

当时能够从黑白电视机看到春晚,是一件热闹又荣幸的事情。

1997年,电影春节档第一次出现,冯小刚带着《甲方乙方》为全国欢庆大年,新年活动更多了。

如今,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过年的活动越来越多,从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到全家出游在外过年。

过年的花样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丰富,民众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而这一切,都源于对西方公历的合理使用,以及对传统农历的尊重。

近些年,网络上人们对于新年的讨论偏于负面,很多人认为如今的新年年味不足,活动匮乏,太没意思。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现实情况,但这并不是因为新年失去了它的活力和作用,恰恰相反,新年体验感下降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新年最初的活动并不是看春晚,更不是全球旅行,而是一顿年夜饭,或者再加一件新衣裳。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百姓生活困苦,社会混乱不安,新年作为阖家团圆的日子,每个家庭憧憬这一天,更希望这一天早些到来。

新中国初期,国家发展缓慢,贫苦仍然盘踞在这个农业大国头上,吃饱肚子、穿件新衣裳,仍然是一个美妙的愿望。

在这样急切的心情和愿景下,新年的意义重大,过年也就成为每年的重大事件。

反观今天,我们不再面对饥饿,也没有吃饱穿暖的渴望,物质的充盈让之前过年的意义逐渐消逝。

因此,不是如今的年味淡了,而是我们的生活变好了。

当然,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想源远流长,自然要基于现实情况不断改变。

年味需要新的刺激点,过年需要被赋予新的意义,也需要更多的活动形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春晚多么拉跨,过年肯定不会消失,于其指责年过得没意思,不如好好问问自己,新的一年,你需要的是什么?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老白调研室”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2 阅读:3464

友绿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