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斯大林的区别:一个是天才,一个是人才

易文爱历史 2024-05-26 01:34:15

首先要强调的是,列宁在临终前察觉到斯大林将来可能出大问题,急着想要把斯大林从党的总书记位置上拿下来,但为时已晚,斯大林羽翼已丰,而列宁却日薄西山,力量对比已经向斯大林倾斜了。这就造成一个这样的结果:列宁死后,斯大林通过一系列手段迅速攫取了党政军的最高权力,成为列宁事实上的继承人。

但很遗憾的是,成为列宁继承人的斯大林最终却葬送了苏联,因为他把列宁留给他的好好的一个民主政党变成了他个人专制集权的政党。所以,即便是跟随斯大林几十年的莫洛托夫最后都会这样评价列宁与斯大林:一个是天才,一个是人才!

斯大林

当初,列宁费尽心血创立了许多制度,其中核心的是党内民主制度,并由此建立了苏共这个民主政党。但为何列宁死后,短短几年,就被斯大林把这一切篡改得面目全非,苏共好好的一个民主政党完全变成了斯大林个人专制集权的政党呢?其中的原因复杂,教训深刻!

第一个原因是,列宁去世太早,他留下的党内民主遗产还不够丰厚,不够系统,不够牢固,领导人由列宁这种公心很强的伟人换成斯大林这种私心很强的强人,这些制度遗产就很容易被斯大林肢解得支离破碎。

列宁去世太早,导致他在党内民主的理论层面上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在制度建设上也不够完备,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也还不够周密,在党章中的规定也不够系统和具体,这就给继承者斯大林留下了极大的操作和破坏空间。

第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是:1921年苏共十大提出“工人民主制”的概念,但列宁没来得及详细论述,也没能写进党章,党章中规定的组织原则仍然是“民主(的)集中制”。后来斯大林实行的实际上是个人集中制,并在最关键的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上得到认可,因而他得以一再连选连任。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充足理由指责斯大林违背了“民主(的)集中制”,因为列宁留下来的“民主(的)集中制”遗产是比较含糊的,所以很容易被斯大林拿来改造利用,使之扭曲变形,使得苏共变成了实际上的斯大林个人集权制的政党。

第二个有力的例子是:苏共党章中从未规定党的总书记的职责、职权和任期,这就给斯大林搞个人集权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提供了极大的操作空间。斯大林于1922年当选苏共总书记时,中央书记处有3个书记,总书记是书记处首脑,相当于秘书长,并非党中央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掌握大权后采取的手段首先是大清洗,彻底消灭任何政治反对派。从1924年到1929年,先后扣上反党集团的帽子开除了苏共党内重量级的元老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尤其是于1940年对1929年已经被驱逐出国的托洛茨基,斯大林亲自指挥苏联情报机关,派人在在墨西哥把他暗杀掉。

斯大林于1936年前后发动大清洗,进一步破坏法治,采用逼供信、诱骗供的手段,诬陷一些苏共的元老是帝国主义间谍、特务、杀人犯,然后予以处决。当年那些亲密的布尔什维克老战友,但凡敢与斯大林持不同政见者,无不成为了阶下囚或枪下鬼。

列宁

不仅如此,斯大林对党、政、军、共青团、工会科技人员和文艺工作者,甚至平民百姓中,凡是反对他的思想观点的人,都进行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定罪为人民公敌。从1921年到1954年,被判处反革命罪的罪犯共有377万人,其中被判处死刑的有64万人,被判处25年以下劳改与接近的有237万人。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苏联来说,党内民主已经荡然无存了,人治完全取代了法治。尽管苏联分别在1918年和1924年制定过两部宪法,1936年又通过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宪法。但是斯大林却能网罗党内意见分歧者的罪名,把这些人作为敌我矛盾加以消灭,党内民主变成了斯大林的一言堂和一人专政。

而且,苏共从来都没有设立党中央主席一职,只不过,列宁以其无人能及的崇高威信成为全党公认的领袖。假如当时明确列宁为党中央主席,并规定是党中央首脑,而总书记只不过是党中央书记处的首脑,那就能有效限制斯大林的操作空间。

假如列宁是党中央主席,他逝世之后,就必须要另选一人接替他担任党中央主席。并且,如果在党章中规定,党的总书记一职目的是为了实现党政分开,总书记不得兼任政府和军队的领导职务,那么斯大林就是会飞天也没办法把党政军三大权力握于自己一人之手,苏共自然也就不会变成斯大林个人集权制的政党。

通常,一国制度都离不开该国历史政治文化传统的土壤,苏共就是这样。苏共是诞生在有着几百年封建农奴制中央集权国家统治土壤的基础上,这就是苏共在斯大林手里会变成个人集权制政党的深刻历史原因,这就是第二个原因。

俄国从149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建立封建农奴制中央集权国家后,到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和对外军事扩张时间长达420年之久,这就导致俄国广大民众和共产党员深受这种历史的影响,很容易接受个人专制和过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三个原因是,苏联有形成和长期延续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经济基础。苏联继承了沙俄留下来的大量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苏联还没来得及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消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就被斯大林提前进入了社会主义产品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的特点是条块分割、自我封闭,没有竞争,是统制经济,一方面使得苏联经济没有活力,农业长期低迷。另一方面,这种经济现状又正好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经济基础。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也就是说,从斯大林开始,苏联长期以来把商品市场经济视作社会主义的敌人,坚决反对在苏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因为斯大林就担心商品市场经济的竞争会带来动摇、冲垮个人集权制和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严重后果,这是他不容许的。

第四个原因是,斯大林亲手培植的党政军官僚体制以及高薪特权官僚集团,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说白了,斯大林亲手培植的庞大的官僚利益集团,成为他个人集权制政治体制的最强大的后盾。

斯大林亲手培植了庞大党政军官僚集团,他们最高工资待遇与熟练工人工资的差距越拉越大,从1920年代的几倍,到1930年代的30多倍,再到1950年代的50多倍,到了1980年代更是高达100多倍。党政军官僚集团,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高级领导干部,在住房、汽车、物品供应等方面享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诸多特权。他们之所以拥护斯大林的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分一杯羹,而这恰恰就是苏联最大的隐患。

第五个原因是,斯大林一手操控的由党严密控制的文化和对斯大林的狂热的个人崇拜,成为维护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列宁当政时,特别强调要把文化和军事政治工作区别开来,他告诫党内,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最有害的。

但在斯大林当政后,从1930年代开始,苏联在经济、政治领域开始执行“左”的路线,相应地,在文化领域自然也就变得越来越“左”。斯大林人为地对文化领域加以严密控制,直接进行行政干预,乱贴标签、乱扣帽子,在文化领域大搞无情打击。

发展到后来,甚至连苏联的历史教科书也要由斯大林等领导人来拟定提纲,一本书、一部电影的是非也要由党中央领导人来作结论。这种赤裸裸的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在文化领域就变成了以党代文的文化体制,自然而然地,就催生出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狂热鼓吹。

第六个原因是,斯大林强烈的、独特的个性在把苏共从民主政党变为专制政党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关键的决定作用。列宁是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又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从事过15年的革命活动,他有着丰厚的民主素养。

而斯大林中学没毕业,虽然他勤于自学且思维敏捷,对理论研究又有浓厚的兴趣和强大的能力,观察问题非常尖锐深刻,而且个人意志极为坚强、办事果断。但他也有严重的个性缺点:主观片面,狭隘固执,偏激急躁,孤傲粗暴。这些个性特点很容易把他培养成专制主义的领导人。

1917年二月革命

斯大林表面上看起来自谦,很少采用单独的斯大林主义的新提法,但内心却倾向于把自己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在很多苏联高级领导人看来,斯大林是比不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就连紧跟斯大林几十年的莫洛托夫晚年也说,列宁是天才,斯大林是人才,这就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列宁逝世前察觉到了斯大林以后有可能出大问题,急着想要把斯大林调离总书记一职,但为时已晚,此时斯大林羽翼已丰,而列宁的力量已经是强弩之末,在力量对比上,列宁输给了斯大林。列宁病逝后,斯大林权力欲急剧膨胀,这就促使他在打造个人集权制政党和过度集权政治体制这条路上一路狂奔,再也没有任何人能够遏制他了。

如果按照列宁的构想和设置走下去,苏联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可惜的是,事实上继承了列宁许多宝贵制度财富的斯大林,在极度膨胀的权力欲的驱使下,想方设法把列宁创下的民主制度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形成他个人专制和过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就是天才与人才的区别,这也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最大的隐患!

参考资料: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著 新华出版社2010年出版

0 阅读:0

易文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