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的时候,已经82岁高龄的毛泽东眼睛出了问题,没法再看书了。要知道,毛泽东这辈子可都离不开书本啊。所以,中办的工作人员就赶紧去找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芦荻讲师,想让芦荻帮着给毛泽东读书听。
7月14日晚上,毛泽东又失眠了。这次,芦荻像往常一样,给他读了“建安七子”里的王粲写的《登楼赋》。芦荻念了两遍,主席听得特别专心。
看完之后,主席猛地冒出了句感慨:
人们对自个儿的童年时光、老家还有以前的伙伴,心里头总是特别有感情,很难忘掉,等上了岁数,就更爱琢磨、想念这些事儿了。我写那首《到韶山》,就是因为想起了三十二年前发生的那些事儿,心里头对老家真的是挺想念的。
接着,毛泽东继续道:
给朋友回信时,我提到“斑竹上挂着泪珠串串,红霞映照下衣裳层层”,这其实是在想念杨开慧,霞姑就是她!但如今有的解读却不是这样,跟我的想法对不上。
1975年那会儿,距离杨开慧烈士牺牲已经46个年头了,但主席心里还是时常惦记着她。主席这辈子见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可杨开慧在他心里头,那位置是雷打不动的。她不光是主席的爱人,还是他们仨孩子的妈,更是主席最铁的战友,没人能替代。
毛泽东这辈子都是个特别出众的人,一直在找解决问题的法子。为了让咱们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好起来,他真的试了不少办法,心里头也盼过能不走流血暴力这条路,就让中国强盛起来。
毛泽东深信,要救国于水火之中,关键在于启迪民智,因此他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为此,他不仅创办了工人夜校,还携手同学们共同发起了新民学会这一进步社团。在实践中,他发现仅仅依靠国内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毛泽东大力推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国门,学习新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逐渐意识到,仅靠教育手段还不足以实现救国的目标。于是,他决定采取更为直接行动——领导驱张运动,致力于推进湖南自治,梦想着将这片土地建设成“中国的普鲁士”,以此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起点。
毛泽东想到啥就做啥,他交了不少朋友,也跟不少老朋友说了再见,像萧子升、萧旭东、陶毅这些人,慢慢都从他的生活里淡出了。不过杨开慧是个例外。
毛泽东和杨开慧早就熟识了,因为杨开慧是毛主席老师杨昌济的心头宝贝女儿嘛!受老爸的影响,杨开慧思想挺超前,一直琢磨着怎么救国。你看她的手稿里,对那些吃得好穿得好但只顾自己的人,杨开慧那是一肚子怨气。可她自己也没辙,找不到解决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那些受苦的穷人堆里扎。
可就在这时,年轻时候的毛泽东闯进了杨开慧的生活。主席那满满的活力和干劲儿,让杨开慧特别佩服。说不定,毛泽东就是她一直在找的那个人。就像她自己在手稿里写的那样:
我特别喜欢他,从了解到他的好多事情,读了他不少文章和日记之后,我心里就对他有了深深的好感。
但在面对毛泽东时,杨开慧起初感到自己有点儿配不上他:
但是我从没想过要和他结婚,因为我不喜欢那种被人勉强的爱。尽管我心里有他,但我不会主动说出来。我觉得爱情这事儿,得顺其自然,不能强求。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人,爱情也不会被埋没吧?但我就是这样的性格,没办法改变,我已经下定决心,这辈子就一个人过了。
这段话把杨开慧那份藏在心底、难以言表的深情展现得十分透彻。她心里头喜欢,可就是不敢说出来,生怕毛泽东不接受她。要是真没法和毛泽东在一起,杨开慧打定主意,一辈子都不嫁人了。
不过杨开慧压根儿没想到,毛泽东心里头早就对她有了感情。因为年轻时候的主席早就瞧出来了,杨开慧跟他是一路人,俩人都操心着国家和穷苦百姓的事儿,是能跟他一起走到老的人。所以,毛泽东就开始使劲儿追求杨开慧了。
1936年那会儿,毛泽东跟斯诺聊起过在北京的日子,满脸都是回忆里的笑容。他说起故宫里那深深的院子,还有北海公园里,杨柳枝上挂着闪闪发光的冰凌。这些地方啊,都是他和杨开慧谈恋爱时常去的地方。主席心里想的,不光是北京的那些安静美景,更多的是他年轻时和杨开慧一起度过的那些甜蜜时光。
就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结缘,有了三个娃。杨开慧不光是毛泽东的另一半,还是他铁了心的好伙伴,既能和他一起生活,也能为他豁出去。等杨开慧明白过来,毛泽东要走的这条路不好走时,她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样的话:
我心里琢磨着,要是哪天他不在了,我妈也走了,我肯定也得随他而去。要是他被人抓去杀了,那我铁了心要跟他一起面对这个命运。
杨开慧和毛泽东之间的感情,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们很早就看开了自己的归宿,可命运弄人,硬是让这对深爱的人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1927年9月9号那天,毛泽东把老婆孩子送回了板仓老家,因为他要当特派员去搞秋收起义。打那以后,毛泽东的人生路就分岔了;就从那天起,他不再只是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的亲人,他得扛起家国重任,去救中国那成千上万的苦命老百姓。
尽管心里万分留恋,但毛泽东还是得继续往前走,没法回头。杨开慧呢,紧紧抱着孩子,眼神坚定地目送着毛泽东的背影,这一切,仿佛是早已安排好的命运。
1927年快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在井冈山站稳了阵脚。他给杨开慧写了封信,信里提到:
一开始生意挺惨淡,赔了不少钱,但现在情况好转了,生意变得红火起来了。
但后来,因为战争越来越紧张,杨开慧就很难再收到毛泽东的信了。加上敌人不断骚扰,毛泽东甚至把杨开慧的联系方式都给弄丢了。渐渐地,他听说板仓老屋被烧,以为杨开慧已经牺牲了。但其实,那时候杨开慧还活着。
到了1929年11月28号那天,古田会议眼看就要开了,毛泽东刚被任命为红四军前委书记没多久,他突然得知了杨开慧的消息。说起来也怪,杨开慧竟然还活着。毛泽东立马就急了,赶紧给李立三写了封信:
我经常想起开慧和岸英,特别想跟他们写写信,但就是不知道他们的地址。听说泽民现在在上海,麻烦哥哥你帮个忙,跟泽民说一声,让他把开慧的联系方式给我。
不过,到最后,毛泽东还是没能够与杨开慧再次相见。
1930年那会儿,红军把长沙给拿下来了,把湖南的军阀何键整得那叫一个惨。何键气坏了,一咬牙,出一千大洋的赏钱,说要抓到杨开慧出口恶气。到了10月24号这天,杨开慧正忙着通知战友们躲起来呢,结果倒霉催的,被国民党的密探给逮了个正着。一块儿被抓的,还有他们家的保姆陈玉英,以及才8岁的大儿子毛岸英。
面对敌人的恐吓和诱惑,杨开慧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想让我跟润之分开,那除非等到天荒地老!”
敌人再次逼问:“你家有年迈的老母亲,还有年幼的孩子,自己又这么年轻,得好好为自己的以后打算啊。”杨开慧坚定地回应:“这些事我心里有数,不用你们来操心。”
何键瞅着杨开慧硬是不低头,心里一横,当场就决定把杨开慧给枪毙了。在去刑场的道上,杨开慧跟毛岸英说了最后几句话,叮嘱他:
要变得坚毅不拔,一辈子跟着党走革命道路。
最后,杨开慧迈着坚定的步伐,朝刑场走去,毫不犹豫地面对着行刑者的枪口。随着一声刺耳的枪声响起,杨开慧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得知杨开慧壮烈牺牲,毛泽东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开慧走了,再多的悔恨和悲痛也换不回她。”
后来,毛泽东变得越来越沉稳,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有啥说啥,把自己的情绪都表现在脸上。
李银桥和张玉凤都亲眼见过,毛主席自己动手,从屋里拎出一个看上去挺老旧的小皮箱。他打开箱子,把里头的旧衣裳、老军帽、还有几件旧衬衫、一双磨破了边的袜子,外加一条快散架的毛巾,都拿出来晾一晾。等衣物晒干了,主席又仔仔细细地把它们叠得整整齐齐,接着一样样地放回了箱子里。
李银桥和张玉凤都感到诧异,毛泽东平时生活并不拘小节,但为何偏偏这套衣物被叠得如此规整。后来大家才渐渐领悟,原来这个旧箱子里珍藏的,是毛岸英遗留下的旧衣裳。
一到晚上安静下来,主席心里就会惦记那些已经离世的亲人。他会想起毛岸英,也会想到毛泽民和毛泽覃,还有杨开慧,他同样也忘不了。
当见到老朋友李淑一时,毛泽东心里五味杂陈,于是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诗来回应她:
我丢了心爱的杨,那杨柳飘飘直飞高空。想问吴刚有啥宝贝,他端出了香醇的桂花酒。
孤单嫦娥展宽袖,辽阔天空好似为英魂起舞。突然传来人间猛虎被降伏的消息,泪水瞬间如大雨般倾泻而下。
“骄杨”在词里头,说的就是杨开慧。后来章士钊就好奇了,问毛主席为啥用骄傲的“骄”,而不是娇嫩的“娇”。毛主席就说了:“女的投身革命,连命都不要了,哪里还能说她娇嫩呢?”
而且,尽管毛主席后来又有过两段婚姻,但他心里始终把杨开慧看作是自己的妻子。到了1962年11月15号那天,得知杨开慧的母亲过世了,他赶紧给杨开慧的弟弟杨开智写了封信:
听到杨老夫人过世的消息,心里特别难受。希望你和嫂子能挺过这难关。随信附上五百块钱,算是我的心意。关于葬礼,如果可以的话,就让她和杨开慧同志,我的爱人,葬在一起吧。咱们两家亲如一家,没什么分别。希望你能慢慢接受这个事实。祝你们一切安好。
1976年夏天,毛主席身体情况变得很差,他提出想回老家韶山去养病,但中央没同意这事儿,不过消息还是传回了湖南。杨开智一听,立马从长沙赶到北京,找了个姓雷的军官,让他给毛主席捎个话,说自己想见见主席。那时候,毛主席已经在床上躺了好长一段时间,但一看照片,立马就认出了杨开智。听说杨开智还专门跑到北京来,毛主席就急着要见他,可被医生给拦下了。最后,毛主席决定,等自己身体稍微好点儿了,再见杨开智。
还有一回,毛主席去看戏,剧名是《白蛇传》。当看到法海那家伙拿着棍子拆散白娘子和许仙,不让他们结婚时,毛主席气得眼睛都红了,直接在剧场里站了起来,开骂。那一刻,你说毛主席心里,会不会觉得白娘子的遭遇和杨开慧有点像呢?
可奇怪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居然一直没去杨开慧的坟头看看,虽然他曾经让李淑一代替他去祭拜。说实话,毛主席给好多人的墓地题过字,也去过不少人的墓地,但偏偏就没去杨开慧那儿。
1960年3月11号那天,他到长沙汽车电器厂进行考察,中间还抽空去了趟湖南烈士陵园。在杨开慧的墓碑那儿,他站了好久,一直没说话。
主席真的释怀了吗?要是真放下了,他怎么还会在诗词里,跟亲朋好友聊天时,老提起那位走了好多年的爱人呢。为啥就算自己病得厉害,也得硬撑着身子,非要见杨开慧的弟弟不可呢。
因为心里头挂着,所以才不敢去面对。有些东西,因为太过宝贵,就不想在别人面前随便拿出来显摆。就像毛主席,他一直留着毛岸英的那个老木箱,但从来不对外说里面装着的衣服是谁的。
和板仓分别后,毛主席就不再是以前的他了,他被大家簇拥着,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心里虽然难过得很,但主席还是得一个人往前走,他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只有到了晚上,四周都安静下来,他才能抽空想想过去,怀念自己的另一半。
1975年7月14号那天,毛泽东又跟芦荻聊起了他以前的老婆,那个他真心爱过的女人。芦荻离开后,毛泽东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拿起《楚辞》,从头到尾又看了两遍。
1945年快过完的时候,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了家。毛泽东一瞅见儿子,立马就问:
“你妈妈离开前交代了啥?”
毛岸英说:
我妈让我转告你,她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党和对不起爸爸的事,她对爸爸的爱一直没变。
话还没讲完,毛主席的眼眶就已经湿润了,泪水直流。
1929年11月29日那天,杨开慧在敌人的枪眼前,说出了她最后想说的话:
我豁出命去也不在乎,就盼着润之的革命能早点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