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是辅佐孙权有功的大臣,为何却始终没有当过吴国丞相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09-10 11:06:50

一个曾经忠心辅佐过两代君王,且受到众人推荐的有功之臣,却始终未能当上丞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张昭正是这样一位吴国大臣,他以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成为了东吴政权中不可或缺的重臣。

不仅如此,张昭还辅佐过吴国孙策、孙权两代君主,既稳定了江东,又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臣,却始终未能登上吴国丞相的宝座。

张昭画像

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题目为:张昭,是辅佐孙权有功的大臣,为何却始终没有当过吴国丞相呢?

一、孙策的托孤与张昭的辅佐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便以才学闻名,善长隶书,博览群书。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受到当时割据江南的讨逆将军孙策的重用,并与其余三位江北文士张纮、秦松、陈瑞等均为其谋主。

其时,恰逢孙策创业,在上述四人中,张昭的地位最为突出 。孙策对张昭极为礼遇,对他委以重任,成为孙策的左膀右臂。还曾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

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对其信任有加,视为知交。在孙策的领导下,张昭以其过人的智慧和胆略,帮助孙策打平江东,奠定了东吴基业。

孙权与张昭剧照

孙策临终前,将年仅18岁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留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遗言。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孙策对张昭的极度信任,也预示着张昭在东吴政权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正是这份特殊的地位,使得张昭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难以完全融入孙权的权力核心。这到底是为何呢?请您接着往下看:

二、性格差异与权力斗争

谁知孙权与张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格差异。孙权年轻气盛,富有雄心壮志,喜欢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张昭则性格刚烈,办事讲究中规中矩,有时显得过于固执。

在孙策时期,张昭作为文武之事的总负责人,养成了说话直来直去、不看人脸色的习惯。这种性格在孙权刚接班时还能被容忍,但随着孙权逐渐坐稳位置,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周瑜剧照

孙权希望建立自己的权力体系,重用那些年轻有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臣,如周瑜、鲁肃、陆逊等。相比之下,张昭虽然忠心耿耿,但其一人“独尊”的作风,让孙权感到被动和束缚。

孙权总会认为,张昭性情刚烈,如果不采纳他的意见,容易产生怨忿,对国家大事不利。因此,在后来设立丞相的关键时刻,孙权选择了孙邵和顾雍,这些较为年轻、听话的人,而非老臣张昭。

三、政治决策的分歧

最终导致张昭失宠的是以下的政治决策事件: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写信给孙权劝降,孙权组织大臣们讨论,张昭主张言和,以保存实力共同对付刘备。这一主张与孙权及主战派周瑜、鲁肃等人的意见相左。

张昭剧照

最后,孙权在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在蜀汉代表诸葛亮的游说下,决定与刘备联合,并击退了曹操大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一事件,无疑加深了孙权对张昭的隔阂。让孙权认为,张昭的保守态度险些让东吴错失良机,从而开始对其产生了不信任感。

四、托孤大臣的特殊身份

作为孙策的托孤大臣,张昭的地位比较尴尬、作用相对特殊。他不仅要辅佐孙权稳定政权,还要时刻监督孙权的言行举止,确保东吴基业能够稳固传承。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张昭在孙权心中既是一个值得信赖的重臣,又是一个需要防范的潜在威胁。

所以,孙权在重用张昭的同时,也在寻找机会削弱其影响力,以巩固自己的权力,这就必然导致张昭逐渐远离权力中心,担当丞相的希望也就逐步减小。

老年张昭影视形象

五、晚年的退隐与著作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去官职,改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封爵为娄侯。晚年时,他闲居家中,专心写作,著有《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等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体现了张昭深厚的学术功底,也反映了他对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独到见解。张昭在晚年虽然不再参与政事,但其影响力依然深远,为东吴乃至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张昭之所以没有当过吴国丞相,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性格差异、权力斗争、政治决策的分歧以及托孤大臣的特殊身份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他在孙权心中的地位始终难以达到丞相的高度。

然而,这并不影响张昭作为东吴重臣的历史地位和对东吴政权的巨大贡献。他的忠诚、智慧、文学贡献和刚直的勇气,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上,被后人学习与借鉴。

张昭形象画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 阅读:34

现今如日中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