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冬至大如年。”
古时,冬至不只是节气,更是不逊色春节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纷纷归家祭祖,共享团圆,热闹宴饮。
曾经年少懵懂,觉得冬至日不过是和家人相聚吃顿饭,别无深意。
可人过四十后,走过千山万水,识遍世事人情,方才读懂冬至背后的含义。
01
祭祖:不忘来处,识归途
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载:
“十一月冬至……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从周代开始,冬至就是祭祖的大日子。
历代皇帝要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民间百姓们则会准备三牲果品,精心沐浴更衣,隆重享祭先祖。
有些地方,除了在家中或祖祠中祭祀,也会前去扫墓,为先人送寒衣。
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去的亲人,感恩祖先的庇佑。
另一方面,是衷心祈祷来年可以诸事顺遂,人寿年丰。
俗话说:“冬节没返没祖宗。”
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们,无论再忙,无论多远,都会尽可能赶回家过节敬拜先祖。
《荀子》有言:“先祖者,类之本也。”
逝者归根,生者寻根,祖先,就是我们的根本。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是血脉的延续,这是家族的传承。
不管走得再远,成就多大,也要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明白将归何处。
少时不懂冬至祭祖仪式的含义。
如今人过四十,漂泊半生,历经聚散离合,看透生死悲欢。
于祭祖思亲之中,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愈发明白:
唯有知恩感恩,敬畏生命,珍惜当下,才是对祖先最好的告慰,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02
团圆:家人闲坐,暖情意
常言道:“家家捣米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岁寒又冬至,团圆正当时,今日游子归家,阖家齐聚。
南方的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碗热乎乎的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而北方是冬至到、吃水饺,细细捏上十二道褶子,盼望来年幸福美满。
饱餐过后,家人闲坐,把臂闲聊,欢声笑语,美美度过最长的冬夜。
冬的尽头是春,心的尽头是家。
冬至一到,年尾已至,正是中国人归家的时节。
从前,总觉得世界很大,向往着天南地北,丝毫不懂思乡的滋味。
一味拼了命往外走,只想远离家人的唠叨,遍览他乡的风光。
可现在,在外工作,身不由己,难得回家,故乡成为魂牵梦绕的地方。
这才深刻懂得,世界很大,但幸福很小,不过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无论奔波多疲惫,风雪多凛冽,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总是温暖踏实的。
钱钟书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
家,是一生的港湾,家人,是最坚强的后盾。
有钱没钱,得意失意,都会予你支持鼓励,同你相伴相依。
只有有人在等,有饭可吃,有家可归,就是忙碌光阴里最暖的归宿。
冬至这一日,昼最短,夜最长,一如对家人的挂牵,穿过月光,直至天光。
03
数九:冬至阳生,迎新春
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rén)数九。”
自冬至日始,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最是难熬。
民间素来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至今如此。
画梅花一枝,勾勒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日染一瓣。
或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日填一笔。
待九九八十一天过去,寒梅尽染,对联大成,冬寒也变成了春暖。
但冬至,不只是一年中最寒冷阶段的开始,更是最蕴含希望的起点。
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春生冬至时,这一日过后,昼渐长,夜渐短,阳气渐生。
所以古人将冬至视作大吉之日,在四时八节之中,重要程度不亚于春节。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此乃天道,亦是人道。
人生路远,道阻且难,没有谁能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
走过数十载光阴,我们受过挫、吃过苦、遭过罪、忍过痛。
但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如约而至。
哪怕身处低谷,满目凄然,只要你肯向前走,每一步都是上坡路。
越是艰难,越要咬牙坚持,不自弃者,天不弃。
冬日过后,春光大好;熬过长夜,必有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