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著名诗人席慕容在南开大学办了一场讲座,本来是普及文化的好机会,但她突然话锋一转,激烈批评起了一篇课文,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
席慕容愤怒地表示,这篇课文实在“太可怕”了,一定要将它从课本中删除,不能毒害下一代。席慕容此言一出,立刻招来了各界质疑。
这件事究竟因何而起?席慕容的言论究竟有没有道理?
一、一场讲座引发的轩然大波2014年,席慕容在南开的大礼堂发表了一场名为“隐形的价值”的演讲,内容围绕环境保护和人类技术展开。与学生交流时,席慕容立场坚决地说,自己非常反对人类对资源无节制地掠夺行为。
她还将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批评,在她的表述中,愚公和他的子孙后代就是人类野蛮欲望的典型代表,应该将其清理出课本,避免带坏下一代。
毫无疑问,席慕容保护环境的立场是对的,但愚公移山的故事内核是否与她要表达的内容有关呢?这个故事究竟在说什么呢?
对于我们来说,愚公的形象可谓是深入人心。愚公的故事出自一本非常古老的书《列子》,这个故事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
故事说的是,一个年逾九旬的老人,和子子孙孙一起 住在山里。山高路险,每次出山都要历经千难万险。老人就叫来孩子,他表示要举全族之力挖出一条路,让险峰变坦途。
家人都表示赞同,说干就干,连老人都亲自上阵,为年轻人运送挖出的泥土。有个邻居老头就笑话他,说要在这样的地方挖出一条路简直是天方夜谭,老人肯定等不到这天,实在很愚蠢。
老人淡然回答,即使自己等不到,但后人无穷无尽,总有一天能够达成夙愿。故事后来的发展就有点神话色彩,天上的神仙被老人的精神感动,派下大力士将阻碍他们的两座大山搬走。
从故事内核来看,作者强调的是一种水滴石穿、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坚持精神,与另一个故事——精卫填海很类似。所谓的搬动大山只是象征手法,并非是要破坏自然。
很显然,席慕容举错了例子,将愚公搬山等同于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这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完全不能等同。
二、愚公移山的现代解读那么,人们对于愚公的故事,是否有了更切合文意的解读和创新呢?答案是有。上世纪80年代有个退休工人李双良,对当时的环境问题痛心疾首。
他见证了当时太原钢铁集团,在冶炼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废渣,最后堆积成了一座望不到头的废渣山,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退休后的7年时间里,他不顾身体老迈,一点一点清理,最后将相当于5个天安门那么大面积的废渣全部运走了。
在此期间,有人嘲笑他是愚公移山,老李毫不在意,依旧坚持自己的信念。后来他的事迹被联合国知道了,还授予了他“全球500佳”的奖牌。有导演将老李的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名字就叫《愚公移山》。
与席慕容的偷换概念相比,老李的故事显然更符合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核,而且与环保也息息相关。
三、伟人对愚公的解读除了真实故事外,近代也有很多人对愚公精神大加赞扬。
1945年,毛泽东就专门发表了一次题为《愚公移山》的演讲,理据充分地剖析了愚公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
在毛泽东的演讲中,他将压迫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比作大山,也许看上去高大巍峨、不可撼动,但革命者的目标就是像愚公一样,把这些大山统统挖走。
除了这次演讲外,毛泽东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愚公,对于这个寓言故事,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他也曾引用愚公精神来激励大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很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人,建设任务就像大山一样,又重又遥远。在鼓励地方建设时,毛泽东也提到了愚公,他说了一句话“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在毛泽东的引用中,愚公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掠夺者,而是面对几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的老者。近代中国,就是靠着一个个像愚公一样的搬山人,才开创了和平幸福的了今天。
总而言之,席慕容将愚公赶出教材的提议并不可取,每个人都有思维的盲区和自身的偏见,在这点上,席慕容也不例外。
昆仑飞絮
现在证明是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