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期,安徽德上高速的一团火光,让小米SU7的“科技光环”瞬间成了全网争议的焦点。三名00后女孩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高速公路的施工围栏前,而这场悲剧的真相,却像被锁死的车门一样难以开启——号称能“识别复杂路况”的智能驾驶系统,为何在施工改道时成了“睁眼瞎”?
事故车辆的NOA系统在碰撞前1秒才发出警报,就像考试时监考老师突然拍你肩膀:“还剩10秒交卷!”。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纯视觉智驾方案,依赖摄像头和算法识别路况,但夜间施工区的异形路障、临时改道标牌,却让它成了“深夜迷路的近视患者”。
数据显示,纯视觉系统在夜间低光照环境下的识别距离仅有200米,而车速116km/h时,每秒跨越32米——这意味着系统从发现障碍到碰撞仅有6秒反应时间。这像极了让一个近视的人戴着墨镜走夜路,还要他瞬间分辨出前方的香蕉皮和钉子。更讽刺的是,小米高配版车型搭载的激光雷达能探测500米外障碍物,但标准版车主却要为“减配”买单。
智能驾驶的营销话术,总让人想起娱乐圈的顶流人设。
雷军直播演示NOA功能时,车辆丝滑绕开障碍物的画面堪比偶像剧,但现实中的施工路段却成了“演技翻车现场”。就像明星精修图和素颜照的差距,车企宣传的“120km/h紧急刹停”在真实路况前不堪一击。
种割裂早有预兆。2024年国庆,雷军亲自发文提醒“施工路段需接管车辆”,但这条警告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全国都能开”广告中。这像极了经纪公司一边给艺人立学霸人设,一边偷偷请家教补课——光环越耀眼,暗处的裂缝越致命。
3. 数据罗生门:谁该背这口“科技黑锅”?事故后的责任推诿,比娱乐圈的公关大战更魔幻。
家属质疑车门锁死阻碍逃生,小米回应“机械拉手藏在座椅下”;专家分成两派,一方咬定“驾驶员刹车太软”,另一方痛斥“系统预警太迟”。这场面像极了粉丝为偶像拉破脸:数据成了控评话术,真相沦为流量筹码。
耐人寻味的是施工方的“隐形责任”。《公路施工规范》要求提前200米设置警示牌,但现场目击者称“标志像玩捉迷藏”。这让人想起剧组拍戏时敷衍的安全措施——当多方都在“甩锅”,生命就成了最轻的砝码。
4. 行业的沉默真相:我们正用生命喂养算法这场事故撕开了智能驾驶最残酷的成长逻辑:99%的日常路况训练,抵不过1%的极端场景。
就像让AI学习100万张猫咪图片,却突然靠它识别外星生物。2025年数据显示,全球智能驾驶系统在施工路段的误判率高达37%,但这些数据从未出现在车企的发布会上。
更荒诞的是公众的“娱乐化围观”。事故同款车模在二手平台炒到1999元,网友玩梗“这波是地狱级营销”——当悲剧成了流量狂欢,我们和追捧“塌房艺人”的吃瓜群众有何区别?
位女孩的背包里,还装着没写完的申论笔记。其中一页用荧光笔标着:“科技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此刻读来,字字如刀。
浩气千里
智驾智在哪里?这下真成米粉了,直接粉粉的。雷军有没有来一句,啊呦欧凯?
不见光
驾车出了事故,怪车不皮实,怪车太差劲,不能横推一切是吧?车子自己开的吗?国内有自动驾驶车子吗?自己把生命不放而已,出了事乱甩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