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钱学森给中央写信建议:我国应该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

新新愣是 2025-03-24 18:08:46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汽车大国。

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2年,钱学森就已预言到了今天的情景。

在那一年,81岁的钱老给中央写亲笔信,建议中国直接跳过燃油车,直接发展新能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钱学森做出如此富有洞见的预言?晚年的钱学森,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一面?

晚年钱学森,究竟在忙什么

提起钱学森,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不远万里,回到祖国,为两弹一星做贡献。

但对于钱学森的晚年生活,迄今为止依旧鲜为人知。

1982年,钱学森卸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一职,从此退居科研工作二线,开始过起了颐养天年的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钱学森从此不问世事。

1986年,钱学森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了副国级的领导,这让钱学森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似乎比以前更重了。

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从政履历的钱学森,究竟在担任政协副主席期间做了些什么呢?

对于钱学森来说,他最熟悉的其实莫过于是做科研的老本行。

因此在担任政协期间,钱学森曾不止一次给中央写信,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建言献策。

1989年,钱学森提出“系统工程科学”,希望能够将研制火箭工程的科学思想,应用到国家的管理中。

在全国政协的七届二次会议上,钱学森说道:

“希望国家能够建立一个总体设计部,超过部门的视野局限,从全局系统的战略视野,来进行规划。”

当时的钱学森已经年近八旬高龄,说话却依旧有条不紊、逻辑清晰,这让参会的所有人都对钱老更加钦佩了。

但更为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钱学森晚年对未来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预言。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人们惊讶地发现:钱学森当初对科研发展的趋势,在这片土地上都逐一应验。

那么,钱学森究竟做出过哪些精准的“科学预言”呢?

关心前沿科技,钱学森作出过哪些预言

1992年,钱学森给中央写信,建议中国的汽车研发直接跳过柴油车阶段,向新能源汽车迈进。

在这封信中,钱学森更是明确指出,他认为未来中国应该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是蓄电池类型的新能源汽车。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钱学森在90年代就认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中国来说迫在眉睫?

在麻省理工等高校颇有人脉的钱学森发现,当时无论是美欧,还是日本,发达国家几乎都已经开始大规模研发新能源汽车。

在钱学森看来,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化石能源十分紧张。倘若全面普及化石能源,中国既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短缺,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温室效应。

反观新能源,在绿色环保的同时,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钱学森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中国的汽车行业来说是“头等大事”。

钱学森对新能源汽车的预言,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钱老还是低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模。

按照钱学森的估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如果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那么到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约为1000万辆。

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竟然比钱学森预言的提前了6年,就实现了年产千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的奇迹。

除了预言新能源汽车之外,钱老还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准预言。

早在1990年,钱学森就开始密切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他还两次写信给翻译工作人员,建议他们将虚拟现实技术“VR”翻译为“灵境”。

在钱学森看来,“灵境”这个概念,不仅使翻译更加精准,还让虚拟现实技术的翻译更具有中国文化的韵味,增强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话语权。

1998年,“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香山科学会议组给钱学森写信,希望他能主持会议。

钱学森在给会议组的回信中写道:中国应该举全国之力,攻克量子信息系统的技术问题,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大有可为!

钱学森对“人工智能”发展前景的预言,恰恰印证了今天ChatGPT、DeepSeek等AI的爆火现象,这更让人不禁佩服钱学森的高瞻远瞩。

钱学森去世之后,留下什么遗言

从钱学森在晚年对前沿科学的种种预言中,不难看出中国的这位科学巨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依旧没有停止思考。

有不少人劝说上了年龄的钱学森,希望他这个年纪应该好好休息,保重好身体,钱学森听闻后骄傲地说道:“我要活到100岁!”

倘若假以时日,钱学森恐怕真的愿意为国家做出更多的科研贡献。

遗憾的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2000年后,钱学森的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告假许多活动,在家中休养身体。

2005年,国家领导人前来看望钱学森,在接受探望时,钱学森说道:

“为什么中国现如今出不了科研创新的人才?是因为现如今的大学,还并没有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式去办学。”

钱学森的这一句感慨,成为了日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迄今为止依旧振聋发聩,警醒着后世的教育者们。

2005年3月29日,在301医院休养的钱学森进行了最后一次对外系统讲话,钱学森强调: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我如今已经90多岁了,想到中国的未来,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2009年10月31日,为中国科学事业辛劳一生的钱学森溘然长逝,享年98岁。

在钱学森的临终时刻,他并未留下任何遗言,或许“钱学森之问”还有最后一次讲话,就是他最后的牵挂。

时至今日,中国科研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足以告慰钱老的在天之灵。

希望后辈的科研工作者们,也能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辜负前辈英烈的期望,让我们的祖国能够骄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资料:

新华社:2022-11-01:钱学森的这些预言,正一个个成为现实

长江日报:2024-11-15:“钱学森手写信”32年后中国车企共同见证: 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首破年产千万辆

0 阅读:47
新新愣是

新新愣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