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杂技人:用热爱照亮开封的文化传承路》

下饭的美食 2025-02-05 08:06:32

八旬杂技老人的坚守与传承:开封街头的别样传奇

开封,这座饱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历史名城,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每一条街道都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的烟火人间中,一位八旬杂技老人的身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用一生的执着,诉说着对杂技艺术的无尽热爱与坚守。

老人名叫张全福,已过杖朝之年,岁月无情地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那是时光留下的独特印记。然而,当他熟练地拿起表演道具的那一刻,整个人瞬间焕发出别样的精气神,仿佛时光倒流,让人不禁联想到他年轻时在舞台上意气风发的模样。

他的表演场地,不过是街边一块毫不起眼的小小空地,没有华丽的舞台装饰,也没有炫目的灯光特效,只有头顶那一方广阔的天空和周围来来往往的行人。他的道具也十分简单,几个被岁月打磨得色彩斑驳的小球,一根细长的平衡杆,几摞看似普通却在他手中充满魔力的砖块,还有那辆陪伴他多年、车铃早已喑哑的破旧自行车。这些看似平凡的道具,在他手中却能演绎出一场场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表演。

表演开始,张全福老人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将一颗小球轻轻抛起,小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如同一颗灵动的流星。紧接着,他双手快速舞动,动作娴熟而流畅,三颗小球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他的指尖灵活跳跃,彼此呼应。小球的轨迹如同精心编排的舞蹈,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引得围观群众阵阵惊叹,眼睛紧紧地盯着他的每一个动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随后,他小心翼翼地将平衡杆架在下巴上,那平衡杆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仿佛随时都会掉落。然而,老人却镇定自若,他缓缓蹲下身子,伸出双手,开始在杆顶叠起砖块。每叠一块,围观群众的心就跟着悬起一分,呼吸也不自觉地屏住,现场气氛紧张得仿佛能听到针掉落的声音。砖块越叠越高,那看似摇摇欲坠的砖块塔在平衡杆上微微晃动,仿佛随时都会倒塌,可老人凭借着惊人的平衡能力和精湛的技艺,稳稳地支撑着,直到砖块塔稳稳地立在平衡杆上,人群中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大家纷纷为老人的高超技艺赞叹不已。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双手轻松地离开车把,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他时而单脚站立在车座上,时而弯腰从车下穿过,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性令人称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能在骑行中用牙齿咬住横杆,支撑起整个身体,身体与地面平行,仅靠牙齿的力量维持着平衡,展示出惊人的力量与毅力。这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让现场观众惊呼声不断,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张全福与杂技的缘分,起始于一个炽热的夏日午后。彼时,年少的他路过一处广场,偶然间看到一场杂技表演。台上演员们精彩绝伦的技艺,高难度的动作,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一刻,一颗热爱杂技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此后,这颗种子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家中贫寒,没钱拜师学艺,他就偷偷跑到杂技团外,趴在门缝里看,或是在台下远远观望,将演员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技巧都牢牢记在心中。回家后,他不顾狭小的空间和简陋的条件,对着镜子反复模仿练习。无数个日夜,他在狭小的院子里摔得鼻青脸肿,膝盖、手肘布满淤青,身上的伤痛如同家常便饭,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每一次摔倒,他都迅速爬起来,继续练习,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杂技学好。

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对杂技的满腔热忱,他的技艺愈发精湛。成年后,他如愿加入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杂技团。在杂技团的日子里,他跟着团队走南闯北,从繁华喧嚣的大都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每一场演出,他都倾尽全力,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技艺都展现在舞台上。那些年,舞台上的灯光璀璨夺目,照在他充满自信的脸上,观众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与队友们一起训练、演出的时光,是他人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他们一起在幕后挥洒汗水,一起为了一场成功的演出欢呼雀跃,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子,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随着娱乐方式的日益多元化,杂技表演的市场逐渐被挤压,观众越来越少,曾经辉煌一时的杂技团也难以抵挡这股潮流。收入每况愈下,曾经一起奋斗的队友们,迫于生活的压力,纷纷选择离开,另谋出路。最终,杂技团无奈解散,张全福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但他对杂技的热爱,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无法浇灭他心中对杂技的执着。

为了继续表演杂技,更为了不让这门传承多年的技艺在自己手中失传,张全福老人毅然走上街头,开启了街头表演的生涯。街头表演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没有专业的音响设备,只有头顶炽热的烈日、凛冽刺骨的寒风和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路人。有时,围观的人很多,大家被他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鼓掌叫好,那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舞台,心中充满了满足和自豪;可有时,一整天都无人驻足,他只能对着空荡荡的街头,独自完成一场又一场表演。表演结束后,他默默地收拾好道具,心中虽有一丝失落,但他从未抱怨,只是期待着下一次能有更多的观众欣赏他的表演。

收入更是微薄,好的时候能有几十元,勉强维持生活,差的时候甚至连一顿热饭都买不起。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依旧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子女们看着年迈的父亲如此辛苦,心疼不已,多次劝他回家享享清福,可老人总是摆摆手,坚定地说:“杂技是我的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想一直演下去。现在年轻人都不爱看这玩意儿了,我要是不演,这门手艺不就彻底没了?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咱开封的杂技有多厉害!”子女们理解父亲的执着,虽满心担忧,却也只能默默支持,时常来看望他,为他送来生活必需品,关心他的生活和身体状况。

在张全福老人的街头表演生涯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伙伴”——一只流浪猫。几年前,他在表演场地附近发现了这只瘦骨嶙峋、瑟瑟发抖的小猫,心生怜悯,便将它收养。从此,小猫便成了他表演时的“常客”,有时会乖巧地蹲在一旁,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专注地看着老人表演;偶尔还会配合老人,完成一些简单的互动,比如在老人抛球时,小猫会兴奋地追逐着小球,给表演增添了不少温情与趣味。一人一猫,在街头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彼此成为了对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全福老人的故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社会的大湖,泛起层层涟漪。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纷纷转发他的事迹,被他的坚守和热爱所打动,留言中满是敬佩与感动。当地的文化部门注意到了这位老人,不仅为他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帮助,还邀请他参与各类文化活动,让他的杂技表演走进学校、社区、文化场馆,让更多人领略到开封杂技的独特魅力。一些年轻的杂技爱好者,听闻他的故事后,主动找上门来,拜他为师,希望能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老人看到这些年轻人,眼中满是欣慰和期待,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们,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全福老人,这位普普通通却又无比伟大的杂技艺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杂技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展现了坚守传统的力量。他的故事,是开封这座城市的文化瑰宝,激励着我们去关注、去传承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我们向这位坚守传统的老人致敬,愿他的杂技艺术之路越走越远,愿开封杂技这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