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影迷们唯一关心的一个话题无疑是:《哪吒2》的票房究竟能飙升到什么程度?
截至目前,这部电影的票房已突破90亿大关,媒体纷纷预测,最终票房可能轻松突破160亿。
而这还只是开始,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长津湖》(57.75亿)和《战狼2》(56.94亿)早已被甩得远远的。
随着《哪吒2》迈出国门,口碑不断发酵,或许它还将掀起一股全球热潮。
然而,尽管大屏幕上欢庆不断,背后却隐约透出一些不安的信号。
《哪吒2》的热卖,释放了三个信号。这不只是电影行业的一个好消息,它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潜藏的危机。
在许多中国观众眼中,动画片似乎总是“孩子看的电影”,没什么严肃性,甚至往往带着几分轻松和幼稚。
《哪吒2》从人物设计到故事情节,的确是偏向儿童向的电影,但令人惊讶的是,它在上映后,豆瓣上获得了98.7万人打出的8.5高分,远远甩开其他竞争者。
展现出影片本身强大的质量。影片从叙事到视觉效果,做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超越了许多同类影片。
拿《封神2》来做对比,两部影片同出自“封神”体系,故事都涉及到《封神演义》中的“哪吒”这一角色。然而,观众在比较两者时,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差距。
《封神2》试图做出减法,删减掉了许多人物,改动较大,其中最具争议的就是对邓婵玉的处理。
她不仅被“减配”,连最基本的角色设定都遭到更改,甚至将与她有深厚感情的土行孙删去,硬生生地让她和姬发搭成CP,种种改动引发了观众的不满。
反观《哪吒2》,虽然在改编时也加入了不少原创角色,但人物设计并没有太大改动。
甚至从原著中提取了许多经典角色,比如四海龙王、十二金仙、以及金吒木吒等角色,让影片的内涵更加丰富。
导演饺子在改编过程中,避免过度删减人物,而是精心为每个角色赋予了个性和深度。
影片中的“法力”设定也依旧保持了与原著一致的平衡,而不像《封神2》中,很多法力设定存在严重的崩塌与失衡。
《哪吒2》注重的是尊重原著的精神,并尽可能让每个角色的力量在合理的框架内得到展现。
从影片主题上看,《哪吒2》紧紧抓住了“遵从本心,反抗权威”的核心,而《封神2》却在“西岐保卫战”的主线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支线情感,反而让故事失去了焦点。
尽管这样,饺子的作品仍旧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轻松但有力的哲理:反抗权威、坚持自我,才是让哪吒这一角色生动鲜明的关键。
2、“隐忧”随着《哪吒2》票房一路高涨,它也不可避免地走出国门,开始进军海外市场。此时,尽管看似一片繁荣,背后却潜藏着不少的忧虑。
春节档的电影大盘看似火爆,但实际上却是《哪吒2》的独角戏。
除了这部影片外,其他几部大制作电影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水准。例如,《封神2》和《射雕英雄传》都未能达到观众的期待,口碑一路下跌,豆瓣评分分别只有6.0分和5.3分,令人失望。
即使《唐探1900》和《熊出没·重启未来》维持了各自IP的口碑,但它们的表现依然无法撼动《哪吒2》的统治地位。
今年春节档的六部影片,只有《哪吒2》拿下了绝对的优势,其他影片的口碑普遍不佳。尤其是豆瓣评分低于7分的电影占了大多数,令人感到寒意。
某种程度上,这反映出国产电影市场的普遍问题——质量和创新的匮乏。
观众如今对于电影的选择越来越挑剔,不再满足于“明星阵容”和“营销炒作”,他们更看重的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和诚意。
像《流浪地球2》和《哪吒2》这样具备真正“硬实力”的作品,反而提升了观众的审美标准,也让“假大空”的电影再难打动他们。
然而,当《哪吒2》票房涨幅开始放缓,或许中国电影市场就会再次回到去年那种低迷的状态。
这不仅是动画片领域的问题,整个电影行业的瓶颈依旧存在。希
望中国电影能够像《哪吒2》那样,在创新和质量上有所突破,不仅是动画电影的成功,更能带动全行业的进步。
最后,我们要看到《哪吒2》的成功,也暴露出中国电影在创作上的一些问题。
与《雄狮少年2》一样,尽管两者豆瓣评分相同,但票房和观众反应却截然不同。原因何在?
《哪吒2》背靠强大的IP,而《雄狮少年2》则选择了更为现实主义的路线,缺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哪吒2》借用《封神演义》这个经典IP无疑是一个“保险”之举,但这也让人意识到,国内电影创作中有时过度依赖这些大IP,未必能够推动行业创新。
我们急需更多像《长安三万里》这样的原创作品,它通过唐代诗人的视角,带给观众不同于传统神话电影的震撼。
在《哪吒2》成功的带动下,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原创动画作品和质量优秀的电影涌现出来。
让我们不只是看到中国电影的“春天”,更看到一个真正百花齐放、内容丰富的电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