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的票房马上突破18亿了,还仅仅只是上映7天,点映2天的成绩。
然而网上却出现了大片批评《孤注一掷》电影的声音,从剧情到情节在到人物,把这部票房黑马骂的一无是处,豆瓣也是满屏的一星。
《孤注一掷》到底动了谁的奶酪?电影那些优点不被提及,反而被人用放大镜去找缺点。隔壁的《封神》,几乎没有什么高光时刻,却被不断用显微镜去硬找东西来夸,什么封闭训练、大胆启用新人、外国人学中文之类的。
《封神》的水军恨不得追着每一个批评的影评下面,进行人身攻击。真实客观的影评毫无流量,尬夸尬吹的文章被大片买上热度榜单。
小编不太相信国人的审美水平真的如此落后,只能欣赏这种程度的烂片。
谁才是资本的蛋糕,一目了然!
《孤注一掷》真的那么差吗?先不看豆瓣的7.0的评分,自从《封神》能够达到7.8的评分,它的公信力已经被打上了问号了!
身边看过《孤注一掷》的人,至少都是大力推荐,认为值得一看的。就连央视也站了出来,为《孤注一掷》站台发声。
这不能说明它拍的多么完美,但至少肯定不是营销号们说的那么差。
它的缺点是情节上面设计儿戏化,细节不够严谨。破案过于顺畅,太多的“巧合”推动了。
安娜被恋爱脑的二当家放出来,所以能回去通风报信。
小广告刚好贴到赵队的车上,警方就能把“狗推”一网打尽。
一个教二进制的老师,因为主角给他发过信息,他发现了信息中的暗示,给了警方破案的关键信息。
《孤注一掷》没拍出来的细节,是导演刻意为之看电影的时候就在想,明明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深挖,为什么导演不拍?
诈骗窝点的日常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正常作息是怎么样的?怎么管教不听话的人,嘎腰子卖器官为什么不拍?
实际上,导演呈现的规模、尺度,犯罪分子的残暴程度、警方的破案过程,是刻意点到为止,为的是不给犯罪者留下参考!
比如电影里王传君饰演的陆经理,给“新进员工”讲述诈骗话术和技巧。这一段明明已经拍出来了,但是成片并没有播出。
如果这些片段给犯罪分子学到了诈骗思路,他们就能去骗更多的人。
而那些没法拍出来的,也都在各处细节里暗示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潘生、安娜、顾天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骗局”离自己很远,“境外骗局”离自己更远。
我们只是一次次与它们擦肩而过,那些小广告、下载APP、欠钱后借网贷的诈骗套路,如果没看过相关案例,不了解媒介,就很容易踩到的坑。
潘生在找工作时遇上虚假招聘的“骗子公司”,也是每个对自己未来规划不清晰的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情况。
彩票店永远人流不断,世界杯期间,多少人疯狂买足彩期望一夜暴富,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世界高端局?
人生总有失意的时候,你能确保自己每一次都能抵制住诱惑,都能逃出无孔不入的诈骗套路吗?
很难,因为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为什么要去看《孤注一掷》?《孤注一掷》确实存在瑕疵,但它已经拍出了那些它所能拍出来的现实。
电影看似大团圆结局,但是大boss还在,诈骗还在,受害者还在,被骗过去的最底层的“狗推”还在,诈骗仍在持续上演。
在线下,一个赌桌上最多只有十多个人,而在互联网时代,诈骗可以跨国操作,一张赌桌,可能连接着数万人。
互联网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也滋养了诈骗的天堂!
《孤注一掷》最大的意义在于给观众展现了完整的诈骗链条,帮助观众理清了逻辑,了解诈骗套路,具有现实警醒意义。
如果通过电影能了解了诈骗套路、被骗的惨痛,能够及时避开那些坑。那些已经被骗的人,看完电影能够迷途知返,《孤注一掷》就真的是功德无量了!
社会险恶,需要更多的《孤注一掷》那么多国产片歌功颂德描绘盛世粉饰太平,而《孤注一掷》直面了人生的恶,人性的恶,哪怕只是一小部分。
我们可以不需要欣赏《封神》的大制作、大场面、爽情节,但是我们需要更多揭露现实的的《孤注一掷》。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比较匮乏的一个类目。观众也不爱看这类题材,一是因为审查严格限制多,二是因为确实不够精彩。
《我不是药神》的成功引起了一部分创作者的注意,支持《孤注一掷》能够让更多的电影人注意到这个领域,去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中国不缺《封神》,但我们需要《孤注一掷》!
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