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人20岁能出将入相?满腹诗书,而我们20岁出社会?一穷二白

做过了好梦 2024-04-03 10:31:26

为何古人十几岁就能上阵杀敌,20岁就博学多识,能出将入相?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20岁的还是一个毛孩子,毫无社会经验的小白?

上海电视大学鲍鹏山教授这么评价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

“现在的小孩,进入小学一翻开课本,不是小公鸡就是小白兔。儿歌都成了教材内容,有什么意义?没意义!”随着年纪的增长,更有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

刷题备考成了好生必备的技能?有多少人在小学的时候指望初中会改善,有多少的人安慰自己读了大学就好了!又有多少的学生因为学习走上了绝路?

现在的学生太苦了,他们有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知识点,他们还要各种培训班,补课班,根本没有时间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见识。

现在的孩子到了20岁,就能成为国之栋梁?答案是否定的,不排队天才。

汉朝司马迁,幼时便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左传》《国语》等涉猎广泛。同时还要学习耕地和牧畜。

20岁满腹经纶的他,便开始游历祖国名川大山,一路上对所游之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记录,小小年纪已是汉朝博学之士,也为以后历史巨作《史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古代被认为培养一个完人所必需的是‬:学会六艺。

也就是礼、乐、射、御、书和数共六艺。这是始于周王朝开始的贵族教育体系,更注重因材施教,德育全方面发展。

古代六艺礼是指德育,乐是内在,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数是数学。古人在学习中了解历史文化,传承精华国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20岁,他们已经修身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而‬我们的‬20岁呢‬?

古代人学习应该很轻松吧!不像现在的学生,有要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吧!

答案是错的!古人比现代人要更加刻骨学习。闻鸡而起,挑灯夜读,说的都是读书人。甚至他们要学的东西,要背的东西也比现代人要多的多!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现在的中小学生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不过一万多字。而古人要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熟背十三经及其注解。加上文史、艺用的知识,一般秀才以上的人至少要背几百万字以上的古诗文。

古人如何做到?他们善于找方法学习和记忆。比如唱诗、作曲、吟唱,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像现在大多数看到好看的只会说哇,真美!

而古人已经把古诗词刻在了骨子里,借物抒情言志,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信笔写来而已。

心如素简,静数流年,人间有味,最是清欢!短短数词,不是现代语言能比的。

现在的学校不注重德育教育,也不注重国学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们只是做题机器人。我不禁有些担心,我们5000年的文化底蕴是不是到了我们这辈,慢慢就会消失呢?现在有几个小孩子还能写诗作赋对对子的?

中国数千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现在有多少年轻人,还懂礼数。连最基本的待人接物都不会。家里来了客人,也不知道招呼。更别提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到别人的难处。手机成了他们的新宠。可以没有父母,但是不能没有手机和钱财!

我认为‬,古人学有所成和现代人学无所成,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用心学,自愿去学。

古人可以排除万难,只为求学。不管多少艰苦,头悬梁,锥刺骨。在他们心里,学习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也是每个人必要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博览群书,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求取知识的能量。

而现代学生,学习更多是为了家长,为了责任,很少有学生主意识要去努力奋头,汲取书中营养的。他们绝望、厌学。感觉学习对他们而言是在浪费生命和青春而已。而不是喜欢读书而读!

我知道我人微言轻,但是我还是希望这个社会能听到我的声音:

希望我们的学校,多增加一些中国国学传统教育,博览古今,学习古人的智慧,更好的发扬传承中国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学校‬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只是‬为了‬应试‬,为了‬考核‬。

学习古人穿古装是好事,但不是传承古文明的全部,我们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与继承。我们任重道远。

也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越来越好,能让我们永远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欢迎点赞评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

0 阅读:0
做过了好梦

做过了好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