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早春栽培实践:地膜覆盖与温度管理,豆荚鲜嫩口感好**
一、提出问题
在农业的广阔天地里,豌豆作为一种常见且受欢迎的作物,其栽培有着诸多的奥秘。对于中老年的朋友们来说,可能很多人都有着种植豌豆的经验,但如何在早春时节种出豆荚鲜嫩、口感好的豌豆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早春的气候条件复杂多变,温度时高时低,这对于豌豆的生长是个不小的挑战。传统的栽培方式往往难以保证豌豆在这样多变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豆荚的品质也难以得到保障。比如说,我邻居家张大爷,他种了一辈子地,以前种豌豆的时候,就总是遇到豆荚不饱满,口感还发硬的情况。他很是苦恼,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两个关键因素——地膜覆盖和温度管理。
二、分析问题
1. 地膜覆盖的重要性
(1)保温保湿
地膜覆盖就像是给豌豆苗盖上了一层温暖的被子。在早春,土壤的温度还比较低,地膜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温度。据相关数据显示,覆盖地膜后,土壤表层的温度在白天可以提高3 - 5℃,夜间能够提高2 - 3℃。这样的温度提升对于豌豆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是非常关键的。就像我们在寒冷的冬天盖着厚被子睡觉会感觉很暖和一样,豌豆苗在地膜的“呵护”下,能够更快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茁壮成长。
(2)防止杂草生长
地膜覆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杂草生长。杂草和豌豆苗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是豌豆生长的一大“敌人”。没有地膜覆盖的田地,杂草很容易就会冒出来。而地膜覆盖后,由于光线被阻挡,杂草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受到抑制。我在一个农业试验田看到,一块覆盖了地膜的豌豆地,杂草寥寥无几;而旁边没有覆盖地膜的豌豆地,杂草丛生,豌豆苗的生长明显受到了影响。
(3)保持土壤结构
地膜覆盖还能保持土壤结构。早春的风比较大,雨水也比较少,土壤容易板结。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这样就有利于维持土壤的疏松状态。就像我们做馒头时,面团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才能松软可口一样,土壤保持疏松对豌豆根系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豌豆的根系可以在疏松的土壤中自由伸展,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
2. 温度管理的关键
(1)发芽期的温度要求
豌豆发芽期对温度比较敏感。一般来说,豌豆种子在10 - 12℃时就可以开始发芽,但是这个温度下发芽速度比较慢,而且发芽率也不是很高。如果温度能够保持在15 - 20℃,那么豌豆种子的发芽速度会明显加快,发芽率也能提高到90%以上。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实验,在两个花盆里分别种了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一个花盆放在温度大约为12℃的室内角落,另一个花盆放在温度可以控制在18℃左右的简易温室里。过了几天,温室里的豌豆种子已经露出了白白的胚根,而角落里的豌豆种子才刚刚有点动静。这就充分说明了适宜的温度对于豌豆发芽的重要性。
(2)幼苗期的温度管理
在幼苗期,豌豆苗需要适宜的温度来促进生长。这个时候,白天温度最好保持在15 - 20℃,夜间温度不能低于8℃。如果白天温度过高,比如超过25℃,豌豆苗就会生长得过于旺盛,叶片变得薄而大,这样不利于后期豆荚的形成和发育。如果夜间温度过低,低于5℃,豌豆苗就可能会受到冻害,叶片发黄,生长停滞。就像我们人在睡觉的时候,如果被子太薄,就会被冻醒一样,豌豆苗在夜间也需要合适的温度来保证正常的生长。
(3)开花结荚期的温度调控
开花结荚期是豌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在这个时期,温度一般要保持在18 - 22℃。如果温度过高,花粉容易失去活性,授粉不良,从而导致豆荚空瘪或者结荚数量减少。有一年,我在一个豌豆种植户的田里看到,由于那段时间气温突然升高,连续几天都在25℃以上,结果他家的豌豆田出现了大量的空荚现象。而如果温度过低,低于15℃,豌豆花的开放就会受到抑制,同样也会影响结荚率。
三、解决问题
1. 地膜覆盖的正确方法
(1)地膜的选择
在选择地膜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挑选。常见的地膜有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白色地膜透光性好,能够提高土壤温度,适合在早春温度较低的时候使用。黑色地膜除了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外,还能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控制杂草,同时保证土壤温度,可以选择黑色地膜。一般来说,地膜的厚度在0.008 - 0.012毫米之间比较合适。
(2)覆盖的技巧
在覆盖地膜的时候,要先把土地整理好,施足基肥,然后起垄。垄的宽度一般在30 - 40厘米左右,高度在15 - 20厘米左右。把地膜紧贴着垄面覆盖,两边要用土压实,防止被风吹起。在覆盖地膜之前,可以先在地面上喷一些除草剂,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杂草的生长。而且,覆盖地膜的时间也很关键,一般在豌豆播种前3 - 5天进行覆盖比较好,这样可以让地膜下的土壤提前升温。
2. 温度管理的具体措施
(1)设施调控
为了更好地管理温度,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设施。比如搭建简易的塑料大棚或者小拱棚。在早春,当外界温度较低的时候,可以把豌豆苗移栽到小拱棚里。小拱棚内的温度可以通过调节通风口的大小来控制。白天温度高的时候,可以适当打开通风口,降低温度;晚上温度低的时候,可以把通风口关闭,保持温度。如果遇到连续的低温天气,还可以在大棚内设置一些加热设备,如电热线等,来提高温度。
(2)土壤增温措施
除了地膜覆盖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土壤增温的方法。比如在种植豌豆之前,可以在土壤里施入一些有机肥,像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这些有机肥在分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从而提高土壤的温度。另外,还可以在土壤里埋设一些地热线,这种方式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增温效果非常明显。据测试,在埋设了地热线的土壤中,温度可以提高5 - 8℃。
(3)根据天气调整管理
我们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来调整温度管理措施。在晴天的时候,阳光充足,温度上升较快,这个时候要注意通风降温;在阴天的时候,温度较低,要加强保温措施,比如增加覆盖物的厚度等。如果遇到下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土壤温度过低。
豌豆早春栽培中,地膜覆盖和温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把这两个环节做好了,我们才能种出豆荚鲜嫩、口感好的豌豆。就像盖房子一样,地膜覆盖是基础,温度管理是保障,两者缺一不可。对于中老年的朋友们来说,掌握这些栽培技术,不僅可以让我们吃到自己亲手种的美味豌豆,还能让我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经验,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我们要与时俱进,把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比如现在有一些智能化的温度监测设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来更加精准地掌握土壤和空气的温度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温度管理。
我们也要注重豌豆的品种选择。不同的豌豆品种对温度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品种比较耐寒,在较低的温度下也能正常生长;而有些品种则比较耐热,适合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种植。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自己的种植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豌豆品种。就像我们买衣服一样,要根据自己的身材和喜好来挑选合适的款式。
在豌豆的生长过程中,除了地膜覆盖和温度管理外,其他的栽培管理措施也很重要。比如合理的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施肥要根据豌豆的生长阶段来进行,在发芽期可以施一些氮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在开花结荚期要增施磷钾肥,有利于豆荚的形成和发育。浇水要适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病虫害防治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病虫害对豌豆的危害。
豌豆早春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地膜覆盖和温度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我们要认真对待,精心操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早春时节种出高品质的豌豆,享受到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希望中老年的朋友们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些栽培技术,在自家的田地里种出鲜嫩可口的豌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绿色和健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豌豆的早春栽培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豌豆的生长,其实就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合理的利用。地膜覆盖和温度管理都是我们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采取的积极措施。我们不能过度地干预自然,而是要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到平衡。就像我们对待老人一样,要尊重他们的经验和习惯,同时也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在豌豆的种植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展一些特色农业。比如打造豌豆观光园,让游客们亲身感受豌豆的生长过程,体验采摘的乐趣。这不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豌豆的栽培知识,提高大家对农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豌豆早春栽培中的地膜覆盖和温度管理虽然看似是一些简单的技术,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探索,把这些技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也要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创新,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让农业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