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实验剧《可园可源》演出现场 东莞市文化馆供图
广东东莞可园是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以小巧玲珑、设计精巧著称。岭南画家居巢、居廉曾受可园主人张敬修(1824—1864年)之邀,客居于此写生作画10年,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创新运用撞水撞粉技法描绘岭南风物,深刻影响了弟子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名家,创立了岭南画派,奠定了可园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的历史地位。
如何传承、弘扬可园和岭南画派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东莞在努力探索。当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一部名为《可园可源》的国乐实验剧,在国乐演奏、舞蹈情景表演、现代科技和机械舞美中穿越时空,走进充满岭南文化之美的可园,与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文人雅士跨时空对话时,便对这种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2024年底以来,由东莞市文化馆创作的国乐实验剧《可园可源》已演出8场,再现了岭南画派的艺术佳话。
这部作品以东莞民族乐团、东莞舞蹈团两个非职业团队为班底,联合东莞市商业学校、东莞市舞蹈家协会青年舞蹈分会骨干,历时8个多月创编而成。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前往可园、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十香园等地采风,深入了解相关历史、文物、音乐、舞蹈等,精益求精。
“可园承载的不仅是岭南画派的根源,更是东莞人崇文尚艺的人文精神。岭南画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创新,所以我们用创新的方式来表达岭南画派,于是就有了‘实验剧场’这种探索的形式。”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可园可源》出品人、总策划黄晓丽说,《可园可源》在保留岭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舞美设计,引导观众更深入地探寻岭南画派的发展脉络,看到东莞尊重文艺人才、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神传承。
音乐总监、作曲陈若平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确保《可园可源》的每一段音乐有来历、有创意。“这部作品是带着一部分‘80后’‘90后’对广东音乐的理解去呈现的。”陈若平表示,《可园可源》诠释开放、创新、包容的岭南文化精神,对广东音乐进行新的尝试。
《可园可源》总导演林芷羽是一名“90后”。她说,《可园可源》是一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音乐、绘画和舞蹈相结合的原创作品,提取了可园和十香园的建筑元素,以诗意的手法,织就一幅幅真实与梦幻交织的画卷。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出岭南园林的疏朗通透、兼蓄秀茂,主创团队打造出4层圆形舞台空间,运用舞台旋转机械装置呈现剧情,灵活切换出各具特色的场景与空间,营造出一种层次分明、幽邃深远的视觉效果。
《可园可源》首演预告、宣传片发布后,引起了观众的期待。东莞市文化馆通过“文化莞家”平台放出的两场演出合计1200张演出票不到一个小时即被抢购一空。2024年11月8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开幕式上,《可园可源》正式演出。为满足观众的观演需求,原本计划演出3场的《可园可源》临时加演一场。美妙动听的国乐演奏、梦幻的舞美设计、细腻精致的妆容、绚烂夺目的灯光,让观众沉醉。
首演成功后,《可园可源》主创团队对作品继续打磨,并于1月7日、8日在东莞玉兰大剧院连演4场。与首演相比,此次演出的版本增加了时长、升华了结尾,并加入新曲、新舞蹈,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花到岭南无月令,月照可园风随起”的意境。“舞蹈创作团队不遗余力地尝试新的艺术元素和艺术风格,只为用舞蹈讲好可园故事,不负观众对这部新作品的期待。”《可园可源》舞蹈统筹魏阳阳说。
《可园可源》在玉兰大剧院演出期间,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张敬修的第六代孙子、孙女,第七代外孙女、孙女专程赶来观看,他们深受感动,称主创人员比他们还了解可园的往事,并且还演绎得那么好。《岭南音乐》执行主编朱明认为,《可园可源》是综合艺术的集中体现,舞美淡雅的风格和可园气质接近,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燕转表示,《可园可源》实现了对艺术样式、地方文化、创作主体的开放性探索,充分展现了群文人敢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黄晓丽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打磨提升,努力让《可园可源》更加完善,让更多人领略到岭南人文之美、底蕴之深、活力之强,读懂东莞这座城市海纳百川、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人文精神。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