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如何才能战胜慈禧?只需做到三点,她掀不起任何风浪

从菡聊历史 2024-10-01 16:24:44

1861年8月,大清31岁的咸丰皇帝,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6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为同治皇帝,诏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和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全权处理一切军政事务,尊皇后为慈安太后,同治生母为慈禧太后。

这一年,肃顺45岁,在官场沉浮了二十多年,经历道光、咸丰两朝,历任御前侍卫、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等要职,为人机敏多谋、敢于任事,力推革新、整顿吏治,打压腐败无能的满清贵族,重用提拔有能力的汉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名臣,都曾得益于他的举荐和提拔,深得咸丰赏识,是咸丰最宠信、得力、能干的大臣。

肃顺身份也很尊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还是咸丰原配皇后的亲舅舅,妥妥的皇亲国戚。

反观慈禧,其父不过是五品道台且已早逝,娘家没有可以依靠的势力。17岁入宫,咸丰去世前,母凭子贵,升为皇贵妃,位在慈安之后。这样的后女人,无论是见识胆识,还是政治手段和斗争经验,都无法与肃顺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位毫无政治斗争经验的年轻女人,轻松击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从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

不是慈禧多有能耐,是肃顺等人太轻敌狂妄,将一手“王炸”打得稀烂!

不先树敌

汉武帝晚年,立年幼的刘弗陵为皇太子,为防止“母壮子弱”后宫干政,杀了太子的生母钩弋夫人。

咸丰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重,立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肃顺趁机建议杀了太子的生母慈禧,以防止后宫干政。此举看似忠君体国,实则包藏祸心。

咸丰临终设定的权力架构,就是让后宫两太后与八大顾命大臣相互制衡,以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保证载淳成年后成功亲政。肃顺作为顾命大臣的领头人物,此时提出杀慈禧,本就有夺权乱政的嫌疑,好在咸丰对他足够信任,否则早就人头落地了。

设想一下,如果是汉武帝病重时,由霍光主动向他提出杀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会不会有灭族之灾?这种提议非人臣可以提,直接当事人,更应坚决回避!

且这种提议,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根本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汉武帝之所以杀“钩弋夫人”,是因为西汉一朝,一直都有后宫外戚干政的传统,高祖刘邦的皇后吕氏、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氏、景帝的皇后王氏,都曾与娘家兄弟子侄干政乱政,严重危及皇权。

而有清一朝,没有后宫嫔妃乱政的先例,慈禧更是父亲早逝,娘家没有兄弟,外戚形不成任何势力,咸丰怎么可能会担心她干政呢?咸丰真正担心是八个顾命大臣,后宫两太后是他制衡前朝大臣的关键力量。

肃顺这一愚蠢的做法,不但直接将后宫太后推到对立面上,更是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仇敌。不仅仅是慈禧,还包括了慈安,因为在慈安心里,这个所谓的“钩弋夫人”,到底是生母还是嫡母呢?又或者是生母加嫡母一起!

向恭亲王示好

一年前,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带着一帮人逃到热河,留下恭亲王奕䜣独留北京,与英法列强议和周旋,应对“夷务大局”。

奕䜣与咸丰本是亲兄弟,曾是咸丰皇位的重要竞争对手,能力、胆识远在咸丰之上。

咸丰北狩热河之后,恭亲王奕䜣总领总理衙门,与户部侍郎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和副都统胜保等一大批有胆有识的青年才俊结为一体,他们既有文臣又有武将,既有朝堂话语权又掌控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形成了一个实力超强的政治集团。

咸丰病逝后,奕没能进入顾命大臣之列,被咸丰排斥出了帝国最高决策层,但其皇叔的名份、个人的威望以及手中掌握的力量,都一定是肃顺等人必须争取笼络的对象。

咸丰病逝后,肃顺等人本应第一时间,派绝对心腹重臣,最好是八大顾命大臣之一,前往北京向奕报丧,请他前往热河吊唁,同时向其百般示好,承诺给于相当的政治话语权:恭亲王贵为皇叔,与夷人议和劳苦功高,虽不在顾命之列,当有顾命之实,吾等定当凡事与皇叔商议而后定。

恭亲王虽然被咸丰帝所忌惮,肃顺作为咸丰心腹重臣,自然与其关系不会太好,但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利益,只要许给足够的利益,什么样的敌人都可以转化为盟友。

但肃顺等人却自以为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轻视一切政治对手,居然以叔嫂避嫌为由,百般阻止恭亲王前往热河吊唁,防止其与慈禧见面。这是妥妥的昏招,硬生生地将一股巨大政治力量,强行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上。

肃顺等人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对象,可以也应当争取,此人就是东宫太后慈安。慈安没有政治野心,绝对忠心于咸丰,一心要保证皇权的正常交接,与同样对咸丰忠心耿耿的肃顺,本是天然的政治盟友,但也被轻狂的肃顺等人推到了对立面上。

咸丰虽将帝国一切军政大权交付给了顾命大臣,但担心顾命八大臣擅权乱政,又独创了两宫印章,一枚“御赏”印章,归东宫太后慈安,另一枚“同道堂”印章,归同治皇帝,但由于皇帝年幼,实际由西宫太后慈禧代为撑控。所有顾命大臣所拟的圣旨,只有在文头加盖了“御赏”印章,在末尾加盖了“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下发。其目的就是形成顾命大臣、后宫太后和皇帝三方相互制衡的局面,直到皇帝亲政,独揽大权。

咸丰去世没几天,肃顺就带着端华等人,面见两宫太后,假托先帝遗言,皇帝亲政前,一权军政大权均交由顾命大臣做主,所有督抚上报的奏折和以皇帝名义下发的圣旨,均由八大臣审阅,两宫太后只负责加盖印章即可,不干涉其中内容。

慈安和慈禧马上就意识到,这是肃顺等人要夺权,让两宫太后成为傀儡!两宫太后坚持要审阅谕旨,只有经两宫太后审定的谕旨,才能下发生效。与此同时,慈禧还指使亲信上疏,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驾空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与顾命大臣的矛盾,公开爆发,这是肃顺等人的失策。

不让两宫参政,两枚印章就失去意义,显然不符合咸丰权力制衡设计的初衷,很难得到全体大臣的支持,是不可能得逞的幻想。

最明智的做法,肃顺等人应主动向慈安太后靠拢,主动奏请东宫太后参政,所有圣旨及重大奏折,都报请东宫太后审阅同意再实施,但限制西宫太后的参政权。

理由非常充分,“同道堂”印章是归于同治皇帝的,而不是慈禧,如今皇帝年纪太小,暂不行使权力,只负责加盖印章即可,等皇帝十四岁以后,再行使参政权。这样以退为进,合情合理,既能得到众大臣的支持,也很可能被东宫太后理解。

做好两宫护卫

咸丰刚病逝时,随行护驾的军队,都完全由肃顺等人掌控,京城禁卫军的控制权,也掌握在八大臣手中,咸丰临终又授权肃顺,危急关头可便宜行事,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1861年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启程回京,慈禧借口皇帝年幼经不起折腾,向八大臣提议:热河人马分两路回京,肃顺带着军队护卫先帝灵柩走大路,小皇帝与两宫太后走小路。

肃顺轻敌,上了慈禧的当。慈禧带着小皇帝,抄近路先于肃顺到京,从容布局,在京城将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八大顾命大臣入网。

肃顺最明智的做法,一定是让名义上地位更高的皇室宗亲载垣、端华、景寿三人,带少数军队,护卫咸丰灵柩回京,自己本人带领绝对主力,寸步不离小皇帝和两宫太后。理由充分、态度坚决:时逢聚变,皇帝及两宫的安危事关重大,护卫皇帝及两宫之事,决不敢假手他人!

刘邦去世时,尚在外地的丞相陈平,日夜兼程飞马急驶回京,主动担当吕后和惠帝的宫中宿卫,就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一路上将两宫太后和皇帝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绝不容充许脱离自己的掌控。回到京城后,仍将銮仪卫和步军统领等禁军的统兵权紧抓不放,而不是当甩手掌柜,将京城警卫的差使,轻易交了出去。

抓住了军权,再放让下身段,与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和平协商权力分派,如此则完全可以避免杀身之祸,也可确保皇权日后的顺利交接,既是八大顾命大臣之幸、也是大清之幸!

肃顺等人的失败,败在轻敌狂妄。”人狂必有祸“,“重视任何对手”,无论何地何事,都是真理!

0 阅读:20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