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滩,夕阳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的,真好看。
我站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目光停留在“沈因洛”三个字上。
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这人我略有耳闻,是个老革命,可今天真正站在这里,才感觉他的人生故事比我想象的还要厚重。
他临终前,留下这么一段话:“我17岁就离开家跟着党走了,没有党和人民,哪有我沈因洛?我早就签了遗体捐献同意书,孩子们要是想反悔,你可不能心软,得替我好好把关。”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可我心里却满是疑惑,他为啥这么执着于捐献遗体?
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啥?
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解开我心中的谜团。
沈因洛出生那年是1920年,老家在江苏吴县农村,从小日子就过得苦,小小年纪就没了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东沦陷,老百姓苦不堪言。
国家都快要亡了,他哪还坐得住?
立马放弃学医,跟着一群热血青年跑去延安参加革命。
这一路,真不容易啊!
又是躲避敌人的封锁线,又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
总算在1938年到了延安,这革命圣地,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在陕北公学和抗大,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思想觉悟也提高了不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更加坚定了。
同年5月,他就入了党,这辈子就跟党紧紧地绑在一起了。
入了党之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战争,还在著名的“百团大战”里英勇杀敌,跟鬼子真刀真枪地干。
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中原军区担任要职,参加了中原突围,那可是九死一生的战斗啊!
枪林弹雨中,他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对党的忠诚,那真是刻在骨子里了。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武汉钢铁公司工作。
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也破裂了,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武钢的处境相当艰难。
可沈因洛啥也没说,二话不说就去了武钢,带着工人们一起勒紧裤腰带,克服了重重困难,总算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在武钢的那些年,他总是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背着军用包,骑着自行车,整天在各个车间里转悠,跟工人们一起吃住,一起劳动。
有时候一忙就是好几个月,都没时间回家看看老婆孩子。
1969年那会儿,为了完成炼钢任务,他累得两次晕倒在车间!
可他刚一醒过来,就嚷嚷着要继续工作。
1971年,运送钢渣的小火车出轨了,他冒着危险冲到最前面指挥抢险,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局面。
他这人啊,不光工作玩命,还特别重视以身作则,啥时候都想着党风廉政建设。
我记得有这么个故事,1974年冬天,他晚上去鼓风机站检查工作,发现值班室的管理很松懈。
他啥也没说,悄悄地拿走了值班室的一个小闹钟。
第二天开会,他问大家:“昨天晚上有没有值班室丢东西了?”大家都一头雾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这才拿出小闹钟,给大家伙儿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课,强调了求真务实的重要性。
他这人,对自己“抠门”,对家人“小气”,可对待国家和人民,那真是慷慨大方。
他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都捐给了老促会、残联等慈善机构。
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106张捐款收据,看到这些,大家都忍不住哭了。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这种精神,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永远照耀着我们。
想想看,古今中外,像他这样的人有多少?
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功成身退,拒绝称帝,这是一种境界;中国古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一种境界。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沈因洛,也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人。
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