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灵魂之问:2079年中国诺奖数量能进世界前10?口出犀利言辞:科技界充斥无德、无才、无能之辈。10月6日,饶毅在公众号发表文章,借诺贝尔奖颁奖的风口,抨击国内科技界现状。文字如刀,刀刀扎心。
一、对比美日,畅想未来文章开头,饶毅先来定调:诺贝尔奖可以相对可靠地衡量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科学贡献,这是常识;没有强大的科学就不能长期被世界所高度尊重,这是自省。
简而言之,他的意思是,如果连这两点你都不认同,那这篇文章对你来说就是“鸡同鸭讲”。这两句话背后隐藏的含义是:中国还不是诺奖大国,我们还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来看看当今世界诺贝尔奖获奖数量最多的美国(截至2021年共获得397个诺奖)和亚洲诺奖第一大国日本(截至2021年共获得28个诺奖),从第一次获得诺奖到取得显著成绩所用的时间吧。
美国人第1次获得诺贝尔奖是1906年,1912年以3次获奖的成绩进入世界前10(6年进前10),1953年以55次获奖的成绩超过德国的53次,成为世界第1(47年成第1),此后不断扩大与第2名之间的差距。
日本人第1次获得诺贝尔奖是1949年,2013年以22次获奖的成绩进入前10(64年进前10)。
抛开美国不谈,只说日本,他们在21世纪最初的20年内,几乎每年都能获得诺贝尔奖,即便如此也用了64年才进入世界前10。饶毅提出,2015年才第1次获得科学诺贝尔奖的中国(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能算是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如果按照日本的获奖速度发展,要到2079年才能进入世界前10,与瑞典和瑞士这些国家齐头并进。
二、回看中国,现状如何饶毅提到,中国的科技经费远超过日本,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量远超日本同行。如此来看,我们一定能够赶上并超越日本。但有不少问题在拖我们后腿。
饶老师的排比句用得越来越好了,他用“曾有”这个词串联了4个短句:曾有杰出的学者奠定我国科技基础;曾有伟大的领导建立现代科技体系;曾有卓越的科学家高瞻远瞩推动改革;曾有优秀的管理者克服困难领导发展。
如果把这4个短句当中的“曾”字去掉,那简直就是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既视感。可加上了这个“曾”字,似乎就多了些今不如昔和感今怀昔。
果然,饶毅笔锋一转,开始对某些人展开攻击了。他说:“某阶段我国科技界头面代表分别是无德、无才、无能。”具体来说,科技管理体系中有无能之辈和害群之马瞎指挥;没有良心和公德的人会误导科学家;不少年轻的科学工作者追逐那些不该做的,不值得做的,短视而浅薄的工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最后的一个问句掷地有声:谁能信誓旦旦认为我国科技体系无需深刻的改革、根本的变革?
饶毅的确敢说,他对于很多现象的批判足够犀利,直指问题核心。他所做的事情是很多人不想、不愿或者不敢干的。仅从这一点来讲,他就值得我们钦佩。
也许,我只说也许,我们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们不需要靠毫无意义的研究成果向上攀爬,不需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站队上,我们的科技发展一定会加速。
假如,我只说假如,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中小学阶段能够被充分保护,升学之路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呈现出多样化,我们的年轻科技人才一定能频频涌现。
你对诺贝尔奖有何看法?你认为我们的科研环境是否足够健康?对饶毅的文章你怎么看?来评论区畅所欲言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缪老师妙笔生花
自然科学可以聊一聊,但是事实是诺奖不配我国科研工作者
须要三名老教授院士推荐才能评院士,就这一条(还有必须留过洋这一条)已经是靠人际关系才能评,谁定的这个规矩此人就是祸祸……所以这个是死局,无解
中国?算了吧[得瑟]内卷喝酒托关系还来不及呢[得瑟]
三无们堵在门口,饶老师又能如何?
[点赞]
力争诺贝尔奖,不要搞成俄罗斯哭着喊着入欧盟那样
我只想说一点,日本获得那么多诺奖能摆脱不被殖民的悲剧吗?现在日本高科技公司还有多少? 这从侧面说明了诺奖不是当年的诺奖了!水准差太多!
说得好
怎么看,用眼看
年轻科技人员的悲哀,不随波逐流就要没饭吃,兴趣?算了吧!值几个钱?只能在随波逐流和追名逐利中寻找自己可能的价值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