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短管火炮,记忆中一定是德式75短管火炮。这种火炮与坦克形成了极其不协调的状态,也是坦克型号的识别点。总是感觉这是一种上不上,下不下的火炮。初期应对装甲对线时,足够应付同时期对手。毕竟在一众35-47火炮口径与薄装甲的坦克中,它的火炮绝对算是大口径。可惜这种优势没有持续多久,当出现T-34一众兄弟后,这种火炮明显不够威力。
PzKpfw IV Ausf. F uzbrojony w 7,5cm KwK 37 L/24大约两年前,本人曾经转载过一篇短文。该文应该是关于短管75火炮与长管50火炮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人生产了两辆特征非常相似的中型坦克,不同的只是武器装备。稍轻的Pz.Kpfw.III有一门50毫米长炮管,稍重的Pz.Kpfw.IV有一门75毫米短炮管。Pz.Kpfw.III被认为是主要中型坦克,而Pz.Kpfw.IV有被取消的危险。
Sd. Kfz. 234/2重型装甲侦察车“美洲狮”(Puma)上的5厘米KwK 39/1坦克炮1941年11月29日,一切都改变了。原来需要一门新的75毫米长炮来对抗新的苏联T-34和KV-1坦克,而它根本不能装进Pz.Kpfw.III坦克炮塔内。在一次与军事代表的会议上,小胡子宣布Pz.Kpfw.IV将成为主要的中型坦克,而Pz.Kpfw.III将保留作为侦察车。因此,Pz.Kpfw.IV型75毫米长炮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一直在生产中。
在坦克技术发展的最初几十年,坦克炮兵的演变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尽管在20世纪20年代曾出现过短暂的停滞时期,但情况并非完全停滞不前。实际上,即便在这一时期,坦克炮兵的进化也从未真正停止。新的理念不断涌现,这些理念要么被应用于实验样品中,要么被搁置以待时机成熟。
最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提出的一些构想后来证明具有持久的价值。更有甚者,当时形成了一些武器的设计概念,最终成为了长期使用的经典武器。这段历史的开端奠定了许多后来坦克炮发展的基础,包括设计原则和技术实现,为之后的坦克炮兵技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框架。
7.5 cm KwK L/20火炮,装备于Großtraktor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重新开始发展坦克技术。这一过程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部分国家都认为德国遵守了《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德国在坦克设计上处于追赶状态,其战间期的早期坦克表现得并不理想。然而,这些“拖拉机”计划的经验为日后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末,一门后来被称为7.5 cm KwK L/24的火炮逐步成型。这款火炮成为德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坦克火炮之一,并不仅仅用于坦克装备。
注:Großtraktor(德语,意为“大型拖拉机”)是1920年代中期德国秘密研发的中型坦克的代号。这种坦克是在《凡尔赛条约》限制下,以“拖拉机”为掩护进行开发的实验性装甲车辆项目。
根据《凡尔赛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禁止研发和制造坦克等重型武器。然而,德国通过使用伪装性代号和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方式暗中恢复装甲力量的研究。“Großtraktor”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Großtraktor的设计和制造由克虏伯、莱茵金属等德国知名企业承担。其具体参数和性能因不同试验型号略有差异,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武器装备:装备75毫米火炮(如7.5 cm KwK L/20)以及机枪,火力强大。
2. 动力系统:安装了相对先进的发动机,具备一定的机动性。
3. 装甲防护:装甲较为薄弱,主要用于试验用途,而非直接参与作战。
4. 用途:主要用于测试装甲技术和战术运用,为后续坦克设计提供经验。
意义
虽然Großtraktor并未投入实际作战,但其研发过程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对后来德国装甲力量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后来大名鼎鼎的PzKpfw III(三号坦克)和PzKpfw IV(四号中型坦克)坦克均受到了这一系列试验的启发。
实验和测试
Großtraktor在苏联境内的喀马坦克学校(Kama Tank School)进行了秘密测试。这是德国与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展军事合作的部分内容。这些试验进一步推动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
这门火炮是德国第一款专门为坦克设计的武器。
最早为这门火炮设计的载具是中型坦克AW.20(后来改名为Großtraktor)。火炮的研发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因为德国本身在装甲技术方面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局限性主要源于德国军方对装甲技术持有的极为保守甚至矛盾的态度。相比之下,当时的法国和英国在火炮技术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例如,法国人认为,75毫米口径的火炮应该作为一种通用武器使用。虽然法国将军埃蒂安(Estienne)主张这种武器应安装在坦克车体内部,而不是炮塔上,但这一思路影响深远。同时,英国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发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火力型”坦克。这些坦克用94毫米榴弹炮取代了3磅(47毫米)火炮。然而,这种榴弹炮存在一个显著缺点:其弹药中并不包含穿甲弹。
为B.W.开发了更强大的火炮
最优的解决方案是为坦克安装一种口径约为75毫米的火炮,其性能接近步兵团炮。最早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是苏联国防工业委员会技术局的工程师们,他们在1924年设计了一个机动坦克的项目。该坦克的武器计划采用1913年式76毫米短管火炮。不过,这一项目始终停留在纸面上,但真正投入使用的T-28坦克则装备了非常类似的火炮——КТ型坦克炮。这种火炮是1927年式团炮的坦克版本,后者直接继承了1913年式76毫米短管火炮的设计。然而,德国人走得更远,他们从零开始设计了一款全新的坦克炮。
7.5 cm KwK L/24:前代火炮的直接发展
新系统的后坐装置与Gr.Tr.Kp.(Großtraktor Krupp)上的设计类似,均安装在炮身两侧。
这款新型火炮由克虏伯(Krupp)公司设计制造。火炮的基础设计源自75毫米山炮的弹道学参数。不过,实际上与山炮已经大不相同。坦克炮的炮管长度与弹药规格都经过重新设计。山炮采用分装式弹药,而这种方式不适合坦克炮,因此弹壳被重新设计,只有炮弹部分沿用了山炮的设计。
与7.5 cm KwK L/20相比,差异并不大
最终,这种新型火炮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设计,配备全新的炮尾部分。最初,后坐装置安装在炮身下方;在后续版本中(安装在Großtraktor Krupp上),后坐装置被移到了两侧。根据最初的设计,火炮垂直俯仰角可以达到40度;而在实际使用中,最大俯仰角甚至可以达到60度。这表明,德国人是最早尝试用坦克炮对空射击的国家之一(甚至可能是第一个)。不过,实际应用表明这一理念并不成功。因此,德国人也成为最早放弃这种设计的国家。
这门火炮最终装备在B.W. Kp,也就是Pz.Kpfw.IV坦克上
总体来看,7.5 cm KwK火炮是一款相当成功的武器(与它所设计的坦克相比更为出色)。它完全能够胜任对付坦克的任务。当时坦克的装甲厚度不超过25-30毫米,而这款火炮发射初速为400米/秒的穿甲弹足以击穿这些装甲。然而,1932年10月,在讨论改进型Gr.Rt时,提出了提高武器性能的建议。这与全球坦克制造的趋势密切相关,特别是法国出现了一些装甲厚度达到40毫米的坦克,例如Char D2和Char B1。这一点在1932年10月12日公布的装甲板射击测试结果中得到了直接体现,其中包括厚度为40毫米的装甲板。
这款火炮在Pz.Kpfw.IV坦克上一直沿用到1942年春季
新的火炮并非一蹴而就。最初的方案设想的是一门拥有21倍口径(1575毫米)炮管、初速440米/秒的火炮。在取代Gr.Tr的Nb.Fz坦克上,设计计划安装两门火炮:一门75毫米火炮和一门37毫米火炮。然而,这种设计方案并未在Nb.Fz之外进一步发展。在改进型Nb.Fz,也就是B.W.坦克上,计划只安装一门75毫米火炮。更重要的是,Nb.Fz坦克上安装了一门新型火炮。其炮管长度增至24倍口径(1766.5毫米),虽然仍属于短管火炮,但仅仅勉强称得上“短管”。相比之下,德国7.5 cm FK 18野战炮的炮管长度仅稍长一些(1950毫米,即26倍口径)。这一系统最终成为量产型B.W.(即Pz.Kpfw.IV)坦克的标准装备。
7.5 cm StuK L/24:火炮的自行火炮版本
需要说明的是,7.5 cm KwK L/24火炮的初速与原型火炮非常接近,但这一点并非关键。试验表明,这款火炮的穿甲弹重6.8公斤,初速398米/秒,在4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厚度约为40毫米、倾斜角为60度的装甲。因此,用来对付装甲厚度为40毫米的法国坦克的任务得以完成。同时,它的高爆弹装填了680克炸药,这一装药量是3.7 cm KwK和3.7 cm Pak火炮的弹药装药量的20倍。
Gr. 38HL,基础型号,A型、B型、C型(从左到右)。安装在Pz.Kpfw. IV上的7.5 cm KwK 37 L/24坦克炮。弹药种类的多样性
在这种背景下,不难理解,直到1941年底之前,7.5 cm KwK L/24并没有被其他火炮取代的原因。尽管替代方案被提出并制造了样品,但它们从未进入批量生产。原因非常简单——“没有必要”。现有的坦克火炮已经满足了坦克支援火炮的主要要求。此外,炮弹的低初速有时反而成为一种优势,因为经常需要用高爆弹沿着抛物线轨迹攻击目标,而长管火炮无法完成这种任务。除了安装在Pz.Kpfw.IV坦克上之外,7.5 cm KwK L/24还被安装在StuG突击炮上(被称为7.5 cm StuK L/24),其作战任务与Pz.Kpfw.IV坦克类似。
此外,该火炮系统也曾计划安装在**VK 30.01(H)重型坦克上。
德国军方自然也预见到敌军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拥有更厚装甲的坦克。为应对这一问题,他们决定引入破甲弹。这种弹药对初速的要求并不高。然而,这些破甲弹也有其缺点,同时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完善。因此,Gr.Patr.38破甲弹及其改进型号直到1941年底才开始使用(正式使用的时间更晚,为1942年2月)。尽管如此,能够穿透100毫米装甲的Gr.Patr.38 HL/B破甲弹被证明是对付T-34和KV-1的有效手段。
Pz.Kpfw.III Ausf.N:备受肯定的型号
众所周知,1941年底开始研发长管坦克炮和自行火炮炮管,7.5 cm KwK 40/StuK 40由此诞生,并于1942年春季开始安装。表面上看,这似乎预示着7.5 cm KwK L/24的生涯即将结束。但事实证明,这款火炮作为支援武器仍然非常实用。因此,大量生产的Pz.Kpfw.III Ausf.N问世。这一型号非常成功,是所有“三号”坦克中生产周期最长的版本。即便在停产之后,这门火炮也并未彻底退役。
7.5 cm Kanone 37:广泛安装于Sd.Kfz.251/9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
1942年春季,德国提出将7.5 cm StuK L/24火炮改装后安装在重型装甲车辆以及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上的设想。这一计划催生了7.5 cm Kanone 37火炮。与7.5 cm StuK L/24一样,它配备了Sfl.ZF.1a潜望式瞄准具。这些火炮主要被安装在Sd.Kfz.251/9半履带式装甲运输车上。1943年12月,更紧凑的火炮系统7.5 cm Kanone 51开始投产。与7.5 cm Kanone 37需要炮架不同,7.5 cm Kanone 51则无需炮架。它被安装在Sd.Kfz.233装甲车、Sd.Kfz.234/3以及Sd.Kfz.250/8 Ausf.B装甲车上。
更加紧凑的7.5 cm Kanone 51火炮系统
总体来说,7.5 cm KwK L/24及其改型的生产周期长达近10年。对于那个时期的坦克火炮来说,这一服役时间相当可观。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克虏伯成功设计出一款能够充分满足作战需求的火炮。相比苏联在研发76毫米坦克炮PS-3时要求能够穿透50毫米装甲的标准,德国火炮的设计目标更加实际。战争初期,穿透40毫米装甲已经足够。同时,该火炮的主要任务并非击毁敌方坦克。从支援武器的角度看,德国的75毫米火炮一直保持了实用性,甚至延续到战争结束。虽然不再作为坦克主炮使用,但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