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德国军事与清朝的缘起缘灭

理想吕 2024-11-17 07:48:35

19世纪欧洲将星如云,军事强人甚至军事天才层出不穷,谁才是当时欧洲陆军第一呢?

有些朋友认为拿破仑及他统领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有一定道理但显然不对,拿破仑的军事天赋和法兰西帝国的荣耀,如同流星划过夜空,仅仅11年便转瞬即逝。

在19世纪,如果以国家层面来看,海军最强的是英国,陆军最强的是普鲁士即后来的德国。

容克,既是普鲁士的贵族系统,也是军事基石

(一)曾经独一无二

那时的普鲁士,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上击败拿破仑只能算开胃菜,进入19世纪下半叶,普鲁士进入战争快车道,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以及德意志诸邦,完成了德国统一(那时叫德意志帝国)。

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赫尔穆特·冯·毛奇等等,这些优秀的容克军事贵族,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功勋,而且还能在普鲁士(德国)的军事理论、装备发展等方面有极高的建树,如果只看军事能力,即使在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和军事等各方面堪称全才的俾斯麦,也只能甘拜下风。

19世纪下半叶的普鲁士军队

到了19世纪末期,不只是俄国、法国、美国在学习德国军事,已经摇摇欲坠但仍渴望在军事上能够自保的大清朝也在学习,所以从那时起,德国的军事教官、陆军思想和军事装备,就与中国结下了极深的缘分——早在1872 年,清朝派遣的军事留学生中就有一部分是前往德国学习的。

大清朝学习外国军事,其实学得很杂,尤其是海军方面,英国、法国、意大利甚至美国,都是清朝海军的模仿、培训和采购对象。

之所以在陆军方面对德国情有独钟,是因为看到日本在学习德国军事后取得的一系列成功,当然,这些成功大都建立在击败清朝的基础之上。

19世纪下半叶的清朝军队

(二)从售后服务开始

到底在哪一年,清朝军队或者高官幕府中出现了德国军事人才,其实已经不可考证了——可以了解的是,这一切似乎是从售后服务开始的。

从1870年起,陆续有四名德国军人应聘来清朝工作,其中三位炮兵军士属于当时德国的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的售后客服,而退役炮兵少尉汉纳根则是由天津海关德籍税务司德璀琳推荐给李鸿章的,这个著名人物后面我们再聊。

笼统来看,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军事人员正式大批量出现在北洋水师、盛军、天津武备学堂、广胜军、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自强军、湖北武备学堂、湖北护军营、武毅军、新建陆军等等。

在来清朝传授军事知识和赚取高额薪酬的德国人当时,法勒根汉最为特殊。

那时他还比较年轻,曾经在德国担任陆军上尉,来清朝在湖北武备学堂担任总教习,每月可拿相当于德国国内1700马克的银元,是法勒根汉在德国国内薪酬的近20倍。

回国的法勒根汉官运亨通,后来先后担任德国陆军部长、总参谋长。由于法勒根汉在中国期间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也培养出一些军事人才,所以法勒根汉在德国军界、政界不断宣传中国,呼吁应该关注和帮助中国免受列强尤其是日本的欺辱。

‌类似法勒根汉这种情况很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即使返回德国后,也没有忘记在中国的经历,在个人情感上除了抱怨晚清政府的腐败之外,更多的是利用自身或大或小的影响力,加强德国与中国的军事交流。

(三)公使很用心

得到德国政府正式使命的军事交流和培训,发生在1883年。

这一年德国政府正式派遣两名海军军官来华教授鱼雷技术,不过他们只在中国待了几个月,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后,他们就被召回了——德国强调自己奉行中立政策。

当时清朝驻德国的公使李凤苞非常用心,他知道只有强军,才能让国家更有尊严。

李凤苞积极向李鸿章提议再雇德兵官五十人赴华,除了军事目的之外,李凤苞告诉李鸿章,此举还在于促使法国疑心德国一直支持中国。

清朝驻德公使李凤苞

在李凤苞的不断努力下,共有24名德国军官、军士、士兵与文职人员分为三批,于1884年11月至次年1月抵达中国,他们中间的多数人已经退役,其实也有现役人员,只不过德国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否则肯定会剥夺国籍、军籍和军衔。

这种事注定隐藏不了太久,一些英文报纸开始嘲笑这些被清朝聘请的德国军人,比如讽刺他们是俾斯麦的使团。

不过清朝的一些重臣们并不以为意,他们更希望军队早日实现近代化,所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希望引进更多的德国军事教官、军工设备和武器装备。

(四)小站练兵

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损失惨重至极——清廷投入血本、李鸿章极为仰仗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按照当时的战后分析,比如李鸿章的奏疏,主要责任全部推给了陆军,比如平壤之战中叶志超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全军撤退;比如‌鸭绿江江防之战中,又是叶志超未能有效抵抗日军,导致鸭绿江防线崩溃,辽东半岛失守‌。

后面的‌金旅之战、‌威海卫之战‌,皆是陆军羸弱,重要城池和海防炮台都被日军占据,导致北洋水师被包围后全军覆没——再打造一支北洋水师是不可能的,海军实在是太烧钱了,19世纪末的清朝根本不再具备这个财力。

所以仅以陆地防卫,避免列强尤其是日军再次兵临京师,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全力保障陆军的战力,这与对军权极为敏感的李鸿章不谋而合。

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的淮军几乎全军覆没,他也迫切需要借着“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机会,恢复淮军的实力。李鸿章给出的大方向就是聘用德国教练,编练定武军。

定武军后来改由袁世凯统带,他趁机增募兵力,起用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分任各营统带、各处总办及各营哨官,同时制定了新的营制、饷章和操典,以及步队、马队、炮队的随营学堂和德文学堂。

小站练兵的军事教育本质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几乎照搬德国军事院校的教学规定,但又灌输封建伦理纲常。

结果在军事制度上,能够从封建军事制度向近代军事制度转变,但在政治上却成为后来庞大的北洋军阀形成和崛起的基础。

(五)德国教官看清军

这一时期来华的德国军事人员包括教官其实更多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斯坦丁·亚历山大·斯特凡·冯·汉纳根。

1854年汉纳根出生于德国一个军人世家,少年时期即被送到军校学习,毕业后成为炮兵少尉,后来历为陷入一桩社会纠纷而退役。

1879年,经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推荐,年轻的汉纳根来华担任李鸿章的军事顾问之一。1879至1887年,汉纳根先后参与后来主持旅顺炮台、大沽炮台、威海炮台等重要军事工程的规划和修建,深得李鸿章信任,在淮军尤其是北洋水师中的口碑不错。

最有名的德国军事教官之一:汉纳根

汉纳根一生四次来华,三次回德国,1925年在天津去世,累计在中国生活了32年,由于一直受到清廷的优待以及他本人对荣誉的重视,汉纳根的战场表现很不错。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前夕,在震惊世界的日舰“浪速号”偷袭“高升号”事运兵船事件中,汉纳根和1000多名清军落海,侥幸游泳逃生。

1894年9月17日,汉纳根以北洋海军总察的身份参加黄海海战,协助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将领勇敢作战,在激战中受伤,成为甲午战争中仅有的几个受到嘉奖的军事人员:1894年10月23日,由于汉纳根在战场上的表现,光绪皇帝谕“著汉纳根即行来京”,“赏汉纳根提督衔”。

现在的山东威海刘公岛

清军的提督衔属于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从一品。清朝末年共设置了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即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长江水师提督),不过在实际权力运作中,作为武将的提督,地位及话语权不如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巡抚。

汉纳根留下了不少分析研究清朝军事的书面材料,不乏独到见解,比如他将19世纪末的清军归纳为三类:

八旗军队,占据了整个军事系统的几乎所有要职,但他们已经成为一支只领饷不打仗,或者不再会打仗的军队。

汉军即绿营军,由各省都统管辖,用来镇压普通百姓,保证各地官员的权威。

编外军团,他们都是历年来为镇压各类农民起义而出现的,军团将领拥有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独立于任何监督机构,他们名义上也是政府的军队,但编制、指挥、军服、训练、装备均不统一,比如淮军、湘军、甘军、黑旗军等等。

汉纳根对甲午战争中清廷惨败也有自己的分析,他认为在这场极为重要的战争中,本质上是李鸿章的李家军(陆地上的淮军、海上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整个国家对抗,清廷的其他武装力量从始至终只是在旁边观看。

袁世凯与新军军官和德国教习们

结语

回顾历史,进入20世纪后,中国与德国的军事交流有过一段时间的低谷期,尤其是在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战争结束后,尽管日本也损失惨重,但却战胜了当时号称欧洲陆军规模第一的俄国。

所以从20世纪初开始,很多人把学习先进军事思想的目光投向了日本,当时的日本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都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比如蔡锷、蒋百里、许崇智、孙传芳、阎锡山、何应钦、徐树铮、尹昌衡、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1912年连续发生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建立等大事之后,对德国军事的学习又重新变得重要起来,就当时的国民政府而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27年以前,以学习苏联军事为主,学习德国为辅;1927年至1941年,以学习德国军事、购买德式装备为主;1941年以后就全面倒向美国军事并倚赖美国军援了。

0 阅读:41
理想吕

理想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