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主播要失业了?AI主播做到“0失误”,播音专业的学生心碎了

我是小羽呀 2025-02-20 15:16:15

最近,AI主播可谓出尽了风头。

2025年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首次全程启用6位AI数字人主播,实现了新闻播报的“0失误率”。

不仅如此,央视、日照台等也推出了如“小东”“智夏”等数字主播,甚至在一些国家级盛典上也有AI主持人进行科普工作。

这一系列现象,让不少播音专业的学生心里犯起了嘀咕:我们的未来是不是要“凉”了? AI主播的优势的确十分明显。

它们不会疲惫,全年无休,只要设定好程序,就能精准无误地完成播报任务,而且可以同时处理大量信息,快速筛选出合适的内容进行呈现。

从成本角度看,AI主播不需要高额的薪酬待遇,也不存在请假、跳槽等问题,对于媒体行业来说,吸引力不可谓不大。

也难怪网友惊叹之余,会替真人主播的饭碗担忧。

不过,播音专业的学生们先别着急“心碎”。虽然AI主播能做到“0失误”,但在很多关键领域,它们还难以与人类主播相媲美。

即便 AI 看似在情感理解和表达、随机应变上取得进展,也并不意味着播音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优势被取代。目前 AI 所谓的 “感情” 与人类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有着本质区别。

AI 的情感表达只是基于数据训练生成的一种模拟输出,并非源于自身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比如播报一则灾区救援新闻,人类主播的感同身受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对灾难的悲悯等复杂情感交织,这是长期生活阅历和人性本质的体现,AI 只是按照程序和模型来 “模仿” 情感表现,难以达到如此深度。

在随机应变方面,尽管 AI 可能在某些预设场景下做出看似恰当的反应,但真实世界的突发情况复杂多样,充满不可预测性。

播音现场的突发状况不仅涉及内容层面,还可能有现场氛围、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人类主播凭借多年积累的生活智慧、文化底蕴和社交经验等综合素养做出的反应,是 AI 难以企及的。

对于播音专业学生而言,面对这种情况更要坚定信心并积极提升自我。

一方面,持续深挖情感表达能力,投入更多精力研究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情感的微妙差异,加强艺术修养,通过参与戏剧表演、朗诵等活动从更多元角度提升情感细腻度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随机应变能力,深入了解各类新闻场景背后的专业知识和行业逻辑,拓宽知识储备,与不同领域专业人士交流学习,以便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从多维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要以开放的心态与 AI 合作,利用 AI 高效处理数据的优势辅助自身工作,例如借助 AI 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节省时间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内容创作和情感打磨上,实现人机优势互补,在新的行业格局中巩固并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