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有很多鼎鼎大名的人物在《三国志》中却没有传记,比如张任、陈宫、张松、孟达、孙邵、糜芳、韩馥、鲍信、刘虞、魏讽等,这些人要么在当时名声很高,要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进程。而有一个人,在三国中的名声不是很大,但在《三国志》中却有着自己的传记。这个人就是黑山军的首领张燕。
《三国志》中张燕的传记虽然字数不多,但读后发现,张燕确实不一般,他在汉末乱世舞台上,堪称一绝,其自身实力绝对不可小觑。
张燕
一、造反起家,声名渐起
张燕,原名褚燕,常山真定人,和赵云是老乡。二人出山的时间也差不多,都是黄巾起义开始的时候。但张燕和赵云走的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赵云选择的是率领吏兵乡勇投靠当时鼎鼎大名的公孙瓒,而张燕则是聚众造反。
造反,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为,随时都有可能身首异处,身死族灭。而张燕则不然,对比他和赵云的一生,似乎张燕的人生之途比赵云还要平坦。
很多人认为张燕所率的起义军是黄巾军的一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史书记载:“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此时的张燕,名为褚燕。可见褚燕最初起事之时就是普通的盗贼,他纠合了一帮年轻人,在大山湖泽之间与官军周旋,以掳掠为业。而黄巾军是有着明确的起义口号和严密的组织的,和褚燕及其部众有明显的不同。褚燕的部众经过发展,当返回真定时,已经有一万余人。
当时,博陵人张牛角也率众起义,褚燕选择和张牛角合兵,并推举张牛角为首领,共同攻打瘿陶。不久后,张牛角在战斗中被流失射中,临死前让大家奉褚燕为首领,也就是这时候,褚燕更名为张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张牛角临终前托付后事的情节:
张牛角躺在病榻之上,拉着褚燕的手说:“我命不久矣,临走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和我一起共患难的兄弟们。褚燕,你是个有才之人,我死之后,手下的兄弟们就拜托给你了。”说完,张牛角眼含热泪,命手下兄弟拜褚燕为首领。褚燕也哭着说:“大哥,你放心吧,你的兄弟就是我的兄弟,自今日起,我改姓张,大家叫我张燕。”张牛角于是合上双目,放心地走了。
张燕
褚燕更名张燕,在很大程度上无疑起到了团结他自己和张牛角两部分人的作用,避免了张牛角死后两派势力的分裂。我们从张燕改姓也能看出:张燕绝非寻常人物,虽然出身不高,但深有韬略。此外,史书记载张燕“剽扞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在他的统领下,这支起义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二、依托太行,可攻可守
张燕并没有选择继续进攻大的城市,而是依托太行山,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自己。张燕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当初黄巾军曾一度攻陷宛城、广宗,但在东汉官军的绞杀下,都纷纷失败。太行山,绵延八百余里,山势险峻,林木茂盛,战国时的中山国曾在此立国百余年,拥有战车千乘,号称战国第八雄。张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由于张燕依山建立的壁垒易守难攻,又可退入太行山开展游戏战,官军要剿灭张燕难度很大。
张燕依托太行山建立根据地,实力逐步稳固壮大。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义军都和张燕联络,一些小的起义军首领比如孙轻、王当等人更是直接加入了张燕的部众。于是,张燕所部很快发展到百万之众,称“黑山军”。
黑山军活动范围
张燕的部众号称百万,实际有战斗力的部队也不过十余万人,初期甚至只有数万人,即使是这样算,这个数字无疑仍然是夸大的。黄巾大起义时有的黄巾军人数也很多,也曾经攻陷过宛城这样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然后短时间内纷纷失败。黄巾军的失败,除战斗力低下外,也和其依靠流动抢掠,补给无法自给自足有关。张燕的部众虽没有号称的百万,但其部众多却是事实。此时,要养活这么多人,光靠抢掠是不行了。张燕一定是组织他的部众依托太行山进行耕种、渔猎了。张燕通过有效的管理,黑山军变成一支比黄巾军强大得多的武装力量,史书上说:“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
三、归附朝廷,称霸一方
张燕在将黑山军做大之后,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归附东汉朝廷。当时汉灵帝在朝,不仅接收了张燕的招安,还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杀人放火受招安”。当然,张燕归附朝廷还有一个自身的条件,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黑山军已经实现了生存物资的自给自足。
然而,被招安也要有被招安的资本,毕竟不是每一个反贼提出想被招安都会被允许。张燕的归附之所以能被朝廷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当时各地的黄巾起义风起云涌,汉灵帝为平叛已是焦头烂额,难以应付;二是张燕的黑山军的确难以剿灭,朝廷接受他的归附也是不得已。
张燕为何要归附朝廷呢?张燕的归附朝廷,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他主动派人去朝廷提出的,是自愿的。这是张燕在黑山军发展壮大之后,正处在实力巅峰之时做出的重要抉择。如果深入分析,我们不得不佩服张燕对当时时局发展的精准判断和长远的战略眼光。
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声势浩大,轰轰烈烈,曾经席卷七州二十八郡。然而,张角兄弟的黄巾军在中央军和地方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几个月后便宣告失败,各地的其余黄巾军也先后被镇压。黄巾起义虽然沉重打击了汉朝的统治,但汉室的权威还在。汉朝中央集权衰落后,必然是诸侯割据时代的到来。众诸侯虽然拥兵自重,但无疑要在名义上服从汉朝,谁要做汉朝的叛逆,谁就会被群起而攻之,最先覆灭。以上判断,在后来的董卓、袁术身上无一不得到了应验。
于是,张燕摇身一变,由反贼变成了国家的正式官员,官拜中郎将,还受命管理黄河以北太行山一带的事务。由此可见,此时的张燕已经是妥妥的一方霸主,也是东汉末年的一镇诸侯了。
四、逐鹿中原,纵横捭阖
张燕归附朝廷后,除去了反贼的名号,实现了对自身的洗白,可以避免汉朝中央军和地方武装对其的联合镇压。然而,随着董卓废立天子,西迁长安,关东诸侯纷纷起兵,一个诸侯割据争霸的时代到来了。要在这一群雄割据的乱世中生存下去,张燕及其黑山军还面对着很多挑战。
张燕虽然已经是汉朝官员,但毕竟出身草寇,在众诸侯眼里自然是一个另类。张燕的策略是积极与众诸侯联络,以使自己不被孤立。董卓造逆之后,张燕主动率众与众诸侯结盟,以示效忠朝廷、与逆贼董卓划清界限。
董卓覆灭后,诸侯联盟也随之瓦解,诸侯混战开始了。地处河北的张燕不得不在两大势力——袁绍和公孙瓒之间选边站队。张燕选择的是与公孙瓒结盟。
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张燕派部将杜长等带兵协助公孙瓒。此次,张燕军败于袁绍,部众稍散。
袁绍占领冀州后,更着手打击张燕的势力。史书记载了此时张燕所部的实力:“燕精兵万余,骑数千”。有着四世三公身份的袁绍自然不把草寇出身的张燕放在眼里。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绍与吕布联合在常山与张燕打了一仗。这一仗,张燕战败,损失惨重。
剧照:公孙瓒
袁绍虽然击败了张燕,但却无法消灭背靠太行山,有着天然防守优势的张燕。在确定张燕对自己无法构成很大威胁后,袁绍暂时将张燕放在一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和公孙瓒的争霸战中。
张燕自常山战败后,只得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史书中多年不曾有张燕出兵的记录。然而,随着公孙瓒在和袁绍的争霸中逐渐处于下风,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张燕不得不再次出手。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三月,在袁绍再次攻打公孙瓒之时,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分三路援救公孙瓒。然而,张燕的军队还未赶到,公孙瓒已经兵败被杀。史书中并未记载此次袁绍与张燕所部的战斗,可见张燕军救援公孙瓒未成之后应该是安全撤军了。此后袁绍虽然消灭了公孙瓒,独霸河北,但却一直无法消灭张燕。
四、再降朝廷,封妻荫子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逐渐衰落,张燕也开始谋划将来的出路。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张燕派遣使者联络曹操,被曹操封为平北将军。张燕遂率军参与曹操对袁谭、袁尚兄弟的征伐。不得不说,这是张燕在袁氏集团覆灭之前做出的又一次重大选择,这为其后来归顺许昌朝廷铺平了道路。
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四月,在袁氏集团覆灭之际,割据太行山20年的张燕率其部众十万余人投降曹操。可以说,这是张燕所做出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大的正确决定。张燕归降的这十万人,是其部众中有战斗力的人员,这对于曹操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于是张燕被封为安国亭侯,享食邑五百户。
此后张燕平静地度过了余生,得以安享晚年。张燕去世后,他的儿孙继承他的爵位。西晋时,张燕的曾孙张林,还曾官至尚书令,被封为郡公。
剧照:曹操
张燕起身草莽,应该不会有很高的文化,但纵观其一生,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的抉择,使自己在乱世中得以自保,最终安享晚年,封妻荫子。
张燕,的确是汉末群雄争霸时代中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
褚燕一生三次重大决择一步对步步对全盘皆赢太行山堪比梁山易守难攻他比宋江聪明多了
张燕,臧霸,朱灵,都是演绎打酱油,实际挺猛的
张燕很有战略眼光,头脑也机灵清楚,结局很好
张燕抓到就斩。
百万人口变成十万人,他不降他手下就要提他人头降了
张燕战略眼光确实很长远,同是强盗出身,严白虎就四处树敌最后身死财散
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