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房子矮,院子也不大,基本上都是一群一簇的厂子弟,或者单位修的家属院,三代人都蜗居在一起过日子。
熟人熟事,也知根知底,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甚至一整天都不用关门。
哪家子炒菜煮饭,一个脑壳直接探进来;人在家中坐,一盘才出锅的菜就给你端上桌;找不到娃儿,一定被邻居留下吃饭。
逮娃儿的时候,永远有一句台词,“屋头给你煮起不吃,别个锅里的才香”。
图源:@Nancy
不管好不好吃,都没有人吃独食,小到自家种的葱要到处传递,大到儿女买的螃蟹会到处散,投喂在那时候是一种日常。
然而镜头切到现在,邻居敲门可能只有一件事,“麻烦你们小声点”。
也有送温暖的邻居,但不多,门槛比较高,需要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才能处到不错的邻居,吃到邻居的投喂。
虽然有些人嘴上说自己不合群,但面对邻居的突然投喂,其实还是很感动,尤其邻居是挂在@王秋卜 门把上的饼,就像为你留了一盏灯。
图源:@王秋卜
钢筋丛林,一门一户的边界感越来越清晰,想认识一点邻居,确实是需要一点阴差阳错,有时候主动投怀送抱,可能都要不得。
同桌@瑞贝卡 说她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只跟楼下的租户对过线”。
但有一次,有一个穿得像中介一样的人,挨个敲邻居的门,“声称自己才搬来,想认识一下邻居”,然而却没人敢给他开门。
@瑞贝卡 看到业主群在吐槽,也不准备开,哪晓得丈夫从厨房跑出来打开了门。
她站在走廊偷听,邻居问了丈夫的年龄、老家在哪里,丈夫也老实回答,提心吊胆的@瑞贝卡 很着急,紧急让丈夫关门。
丈夫一回头,手里拿着邻居送的大芒果,“我们想了一下,没敢吃”。
室友@一骏 也是一个社恐的人,每一次听到门口有脚步声,他都要等别人走了才开门。
唯一认识的邻居是在装修的时候,加他好友第一句话就是,“你家的水泥堆得好整齐”,然后两个人共享了同一个工长。
投喂给邻居的第一个东西,“剩下的水泥河沙,用不上的地漏开关”。
邻居也不知道怎么还礼,抄起一把刀就送给了@一骏 ,“那么就借刀煮一顿开锅饭”,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朋友圈的@阿娟 也经常提到邻居,“邻居好到连垃圾都要帮我倒”。
邻居是一对七十岁的老夫妻,因为有一次煤气灶打不燃向她求助,不足挂齿的一个小忙,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照顾她。
送吃的,放门口的垃圾帮她扔,放假也问@阿娟 是否要出行,“帮她盯着家门”。
前同事@馨悦姐 的家门不用盯,一直对邻居欢迎,我家大门常打开。
说起来也是好笑,以前一直跟邻居没有互动,直到有一天去儿子学校开家长会,开车回家在地下车库,被一个爸爸认出来。
“刚才开会的是不是你”,“咱们一个班的”,一上楼才发现,对门。
同一个班的同学,小孩就成了串起邻里关系的桥梁,时不时敲门找同学,或者吆喝到家里来一起写作业,关系越来越熟。
运动达人@麦克 说她和她的邻居是遛狗认识的,“我的狗喜欢她的狗”,@虎虎 的小东西也很喜欢串门要吃的。
但偶尔也有一点擦挂,出现在@平 身上就是,“邻居的车喜欢我的车”。
邻居也是好人,专门找物业要了电话打给他,而后加微信赔付,“耿直到让我以为是她故意擦的”,后来才得知是新手。
以至于后来看到她车来了,两个车面面相觑,“要帮你倒车么”。
认识邻居难,但只要有一个人主动,就会有人告诉你核酸点位在哪,排队的人多不多,做完了又可以在哪里领水喝。
同事@普卡 对邻居就特别信任,“差一点把家里的钥匙给她”。
她跟邻居是露水情缘,“只知道她是南部的”,也从未去过对方屋里,但只要邻居回老家,就会投喂土特产,“尤其是米皮”。
不好意思的@普卡 就会急忙翻冰箱,拿到什么就丢给邻居还礼。
@Scarlett 也是无心插柳,她说她有一次照顾朋友生意,买了一大堆橘子。
刚好,走到门口看到隔壁的门没关,就把吃不完的橘子送了一批过去,哪晓得第二天一回家,一盆包子就送了过来。
图源:@Scarlett
橘子的故事也发生在@C 身上,对面住的是一对中年夫妻,因为疫情原因,他们不会线上抢菜,@C 就主动分菜给他们。
到了晚上,不知道大叔从哪搞来的橘子,“一大袋塞给我”。
她一边拒绝,大叔一个劲儿地要关她的门,“让我拿着不要说话”,画面就像在餐厅抢单很好笑,“大叔也非常可爱”。
图源:@C
投喂这事儿,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礼尚往来是一直不会断的。
@普卡 说她,“用草莓换过冷吃兔,用樱桃换过米皮,用阳光玫瑰换过家里种的黄桃”,每次交易不超过一分钟,快闪。
但想要想持续交换,要求你得有丰富多样的物资,或者你会下厨。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厨娘@馨悦姐 ,以前跟她同事的时候,隔三差五都会投喂蛋糕鸡脚披萨,舍得分享,口味也棒。
所以我问她是否有给邻居投喂的时候,“我只要下厨,就会有”。
但大人不太会有,她主要是给小孩做,一到暑假,她家就长出了小孩,她带一群小孩写作业看视频,然后给小孩煮饭。
我说那么多小孩都在你家吃么,“对,小孩也吃不到多少”。
她家就是小区里的托儿所,她会给小孩做甜品,煎牛排炸薯条,米奇摆盘的蛋炒饭,炒一锅蒜蓉小龙虾,人手一颗海苔饭团。
小孩不愿走,家长只有端菜上门来,于是经常都是一桌拼多多晚宴。
同样是姐的@魏姐 也喜欢给邻居做吃的,“十一点还在给邻居做甜品”。
我问她是否想喂胖邻居,她说,“我只是想显摆一下我的手艺”,但大多数时候,她都是被投喂的那一个公主小妹。
有时候很偶像剧的接到电话,“喂,下楼,我给你带了点XXX”。
有时候正在上班突然一个微信轰炸,“下午一点,咖啡厅,有一只甜皮鸭在冰箱等你”,时间地点主角,都有了。
她说她有一个非常热情的邻居,每一次的阵仗都很像天下掉馅饼。
在群里@这个@那个,“要不要”,“想不想吃”,“够不够”,有时候已经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只有直接拒绝才凑效。
量真的大,尤其是@土豆儿 说她有一个内蒙古邻居,每次都是用钵碗装。
经常发现家里有不一样画风的盘子,才想起是邻居送来的,出去玩要给她带,公公做的凉糕也给她挖,水果都是车厘子等级。
搜索“中国好邻居”五个字,会出现很多自己的获奖感言。
由于多次晒邻居的投喂,以至于有人在她评论区留言,“邻居是不是别有所图”,但其实@土豆儿 每次出游也会惦记邻居。
从一点点小吃,变成了大吃大喝,从一两个人吃,变成了一大群人吃。
孩子王@馨悦姐 给我的后话是,“煮饭的时间少了,因为邻居会直接喊出去吃”,等小孩睡着之后,一群人继续喝酒。
邻居一起玩的好处是,“出去露营,只用开一两个车就够了”。
@麦克 没有吃到邻居做的小龙虾,因为饭点不同不相为谋。
但小区自发组织了不少线下活动,从滑板到游泳,从踢球到飞盘,邻居拉动邻居,一片树叶碰撞另一片树叶,就是说齐活了。
这一个和谐的画面,物业看了都连忙拍照发朋友圈宣传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合照,@一骏 也在业主群看到过,“大家都好自来熟”。
好像是因为一个业主在楼下开了一家咖啡馆,开业的时候就邀请邻居去喝,本来以为都是打嘴炮,结果十分钟后果然人满。
群里此起彼伏的恭喜,“给邻居扎起”,很像读书时候的义气。
邻里关系没有想象中难处,大部分人都是知情识趣、讲道理的。
之前@一骏 觉得楼上的下水道会发出声音,但又不想跟邻居吵架,于是自己买了一瓶泡沫给邻居使用,结果邻居非要给他钱。
不仅要为邻居通下水道,帮邻居擦门也会发生,这一届邻居有素质,甚至有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