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员戴恩斯结束访华行程不到72小时,中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对得克萨斯州联邦众议员迈克·麦考尔实施制裁,冻结其在华全部资产并禁止任何实体与其交易。这项依据《反外国制裁法》作出的决定,直接回应了戴恩斯访华期间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挂钩的施压行为,标志着中美博弈进入法律化对抗新阶段。
戴恩斯此次访华带着双重议程。在与商务部、外交部的会谈中,这位共和党重量级议员反复强调"中美贸易逆差需重新平衡",要求中国扩大农产品进口规模。更具争议的是,其团队将芬太尼滥用问题政治化,声称"中国未履行禁毒承诺",威胁加征关税施压。这种指控与事实严重背离——中国早在2019年就全球率先整类列管芬太尼物质,比联合国禁毒公约提前三年实施,而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全美用药过量死亡案例中,73%涉及医疗机构流出的处方阿片类药物。
中方的反制措施经过精密法律设计。根据外交部4月13日公告,麦考尔被制裁的直接原因是其主导推动《台湾威慑法案》及参与对中企非法制裁。这项决策依托《反外国制裁法》第5条,首次将"次级制裁"纳入法律框架——任何与麦考尔存在资金往来的机构,都将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这种穿透式追责机制,直击美国政客"吃饭砸锅"的软肋。
法律战背后是贸易数据的新变化。尽管戴恩斯宣称要削减逆差,但1-5月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8.2%,达到3167亿美元。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激增12%,而自美进口液化天然气下降23%,大豆采购量缩减18%。这种结构性调整,折射出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进口替代能力提升。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中方此次制裁开创三个先例:首次针对现任国会军事委员会主席;首次公开披露被制裁者具体资产类别;首次联动《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实施组合打击。这种立体化反制体系,使美方惯用的"制裁大棒"首次遭遇对等威慑。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欧盟商会最新调查显示,86%的欧洲企业支持《反外国制裁法》,认为其提供了明确的合规指引。相比之下,美国商会则警告会员企业重新评估在华供应链风险。这种态度分野,预示着全球产业链正在形成"去美式制裁"的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