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的归化问题,一直都是球迷和媒体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世预赛18强赛临近之际,塞尔吉尼奥和奥斯卡的归化进展成为了球迷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这些归化球员是否能在关键比赛中为中国队贡献力量,成为了话题的中心。然而,记者马德兴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的文章《归化对国足不是必需品》中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归化并非中国足球的必需品,过度依赖归化球员,甚至是将其当作“生意”来做,可能会偏离足球发展的正确轨道。
马德兴的立场并不新鲜。自中国足协开启归化政策以来,归化球员就一直在争议中出现。特别是非血缘归化球员的引进,逐渐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话题。在他看来,归化分为两类:血缘归化和非血缘归化。对于那些拥有中国血统的球员,马德兴表示没有异议,认为只要条件允许,便应该欢迎他们回国效力。但对于那些与中国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球员,马德兴则认为,这种非血缘的归化,早已不单单是为了提升球队实力,而更像是一种带有商业性质的操作。商业化的介入,注定了这些归化球员的加入不再仅仅是为了竞技,而是更多考虑了经济和市场因素,这与足协的目标背道而驰。马德兴还表示,归化球员的钱不是球迷出,不是媒体出,也不是足协出,而是俱乐部出。如果归化没有带来相应的效果,俱乐部就成了“冤大头”。
上届世预赛12强赛前,外界对归化球员寄予了厚望。尤其是在巴西外援的加盟下,许多人相信国足的整体实力将因此大幅提升,世界杯之路指日可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国足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归化球员并未成为球队的救世主,反而是本土球员在关键比赛中的表现才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马德兴指出,历史上并非所有“雇佣兵”都能成为救世主,尤其是在足球这种高竞争的领域里,单纯依赖归化球员并不能真正改变比赛的局势。
与此同时,马德兴也提出了对中国足球未来的建议。在他看来,与其将大量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归化球员上,不如把机会留给年轻的本土球员。近年来,中国年轻球员的成长速度已经逐渐显现,他们在中超和国际比赛中的表现越来越引人注目。马德兴认为,正是这些年轻球员的崭露头角,给了国足新的希望和机会。因此,他提议不妨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给这些年轻球员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国际赛场上证明自己,最终实现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
中国足球需要更加注重本土球员的培养和青训体系的建设,而非一味追求归化“捷径”。这种思维,才是中国足球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马德兴的观点无疑为这一讨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视角,也让我们再次思考中国足球真正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