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临刑前的一首诗,五根金条换的传家宝,为何被后人传唱至今?

莲蓉简史 2025-04-09 11:19:01

1928年3月的武汉,阴沉的天空压着龟蛇二山,潮湿的江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28岁的夏明翰用戴着镣铐的手紧握着半截铅笔,斑驳的墙面上映出他清瘦却挺拔的身影。他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却在最后时刻用生命的热血浇灌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最璀璨的诗篇。

夏明翰

一、觉醒少年

时光回转过往,衡阳夏府的深宅大院里,檀香缭绕的祠堂供奉着先祖的牌位。夏时济手持《千字文》,正襟危坐教导孙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少年的目光却透过雕花窗棂,望向院中弯腰劳作的杂役。当祖父沉浸于“克己复礼”的训诫时,少年已悄悄将压岁钱塞进老仆布满裂口的手掌。

1917年的春天,夏府后院突然腾起冲天火光。17岁的夏明翰将祖父珍藏的洋绸洋鞋付之一炬,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他坚毅的脸庞。这个看似叛逆的举动,实则是新思想与旧世界最激烈的碰撞。当他背着简单行囊走出朱漆大门,身后是震怒的呵斥,前方是湖南三甲工校飘扬的进步旗帜。

夏明翰的母亲

在长沙清水塘畔,这个官宦世家的叛逆者褪去长衫,换上粗布短褂。他深入平江农村,在晒谷场上用最朴实的方言讲解“耕者有其田”;在安源煤矿,他与满脸煤灰的工人同吃同住。

1926年深秋,他与农家女郑家均的婚礼没有凤冠霞帔,只有谢觉哉手书的对联:“世间唯有家均好,天下谁比明翰强”,道尽革命伴侣的深情。

夏明翰故居

二、血色家书

1927年的腥风血雨中,夏明翰接连收到四封染血的家书。五弟明震在耒阳农会遭突袭时,为掩护同志撤离身中十七弹;七弟明霹在秘密兵工厂被捕,刽子手当着他面砸碎刚铸好的炮弹壳;四妹明衡被追至荷塘绝境,纵身入水时高呼“革命万岁”;外甥邬一之在长沙暴动中,用身体堵住机枪眼...每个噩耗都像尖刀剜心,却让他眼中的火焰愈发炽烈。

夏明翰夫妻结婚照

在武汉腥风血雨的街头,夏明翰化装成算命先生传递情报。他教交通员用米汤书写密信,在茶馆用折扇敲击特定节奏接头。当叛徒宋若林带着军警破门而入时,他镇定地将最后一份名单吞入腹中。老虎凳上的鲜血浸透麻布裤,烙铁在皮肉上滋滋作响,他却笑着问行刑者:“可读过《共产党宣言》?”

在最后的夜晚,狱卒偷偷递来三张草纸。铅笔尖在粗糙纸面游走,写给母亲的诀别信里藏着未尽孝道的歉疚,致妻子的情书中饱含铁血柔情。当写到"砍头不要紧"时,铁窗外传来雄鸡破晓的啼鸣,他恍惚看见湘江畔的农讲所里,无数青年正在晨光中诵读《新青年》。

农会

三、五根金条

郑家均抱着襁褓中的小赤云,在长沙当铺与祖宅间辗转奔波。当铺掌柜掂着夏家祖传的翡翠扳指摇头:“兵荒马乱的,最多20块大洋。”深夜里,她颤抖着剪开嫁衣内衬,取出珍藏多年的金耳环——这是明翰用第一次稿费所赠。五根金条,凝聚着整个家族的悲壮抉择:变卖祖产的叔父,典当学堂的地契的堂兄,连奶娘都捧出了积攒半生的银镯。

当诗稿穿越十五载风雨,在1943年的搜查中化为灰烬时,看守的宪兵不会想到,那些滚烫的诗句早已镌刻在千万人的心头。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在渣滓洞的牢墙上,在渡江战役的帆船上,“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呐喊与长江的怒涛共鸣。

1978年,白发苍苍的郑家均颤抖着抚摸纪念馆的石刻,恍惚听见丈夫在耳畔轻吟:“亲爱的妈妈,别用泪水送儿离人间……”

晚年的郑家均与外孙

四、精神火种

夏明翰用生命铸就的诗篇早已超越文字本身。那些在血火中淬炼的诗句,不仅是个人气节的写照,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迸发的精神光芒。

当我们读起的他的绝命诗时,仿佛能看见无数夏明翰们用青春热血写就的信仰答卷,看见他们以生命为火种,点燃了照耀神州的精神火炬。这火炬穿越百年风雨,依旧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熊熊燃烧。

夏明翰的绝命诗

这也是这首诗歌得以传唱至今的原因所在,当人们再缅怀英雄的夏明翰时,耳边不断地响起他临刑前留下的铿锵诗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0 阅读:8
莲蓉简史

莲蓉简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