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医大胆预测百年后的中国,鲁迅斥其胡说八道,如今一一应验

幼柏看历史文化 2024-12-08 12:34:51

晚清名医大胆预测百年后的中国,鲁迅斥其胡说八道,如今一一应验

清末一位靠写小说赚钱的中医,竟然预言了百年后的中国,连鲁迅都骂他是胡说八道,结果全成真了。

清末民初是个啥样?八国联军刚打完,清政府签了个又丢地又赔款的《辛丑条约》,全国上下哀鸿遍野。彼时的上海,租界里是洋人的天下,浦东还是一片荒滩,别说什么地铁、跨海大桥,连火车都没几条。可就在这个年代,一个叫陆士谔的中医,写了一本《新中国》,预言了百年后中国的模样——跨江大桥、地铁、浦东开发、万国博览会写得跟真的一样。但当时谁买账?鲁迅直接骂他“天马行空”。百年后再看,人家竟然全说中了!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邪乎。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陆士谔的“幻想”并不是空穴来风

说陆士谔是“预言家”,其实有点夸张。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很多是受西方社会的启发。拿地铁早在1863年,英国人就修了世界第一条地铁。而上海呢?虽然那会儿还没影,但租界里洋人多啊,关于国外新鲜玩意儿的消息肯定传得快。陆士谔琢磨着,“外国有的,中国迟早也会有”,所以把地铁写进了小说。再比如浦东开发,这更好理解。陆士谔生活的上海,浦西的租界已经被洋人搞得寸土寸金,浦东这块荒地迟早要被盯上。他其实是在用一个逻辑通顺的未来图景,去填补当时人的想象空白。说白了,这不是“神预测”,而是“合理推演”。

2. 鲁迅为什么骂他?因为“格局”问题

鲁迅骂陆士谔“胡说八道”,主要是看不上他写的东西不接地气。在鲁迅看来,小说应该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问题,像他自己的《呐喊》《彷徨》那样,才算有价值。而陆士谔呢?整天写些未来的繁荣景象,什么电车、跨江大桥、万国博览会,完全没提到当时中国的苦难。鲁迅眼里,这就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根本没有教育意义。但站在陆士谔的角度,他写《新中国》其实不是为了教育谁,而是为了活下去——他靠写小说挣钱补贴诊所,写得“好看”才有人买单。两人的矛盾,本质上是文学功能观的冲突。鲁迅要“批判”,陆士谔要“畅销”。

3. “乌托邦”能成真,是因为时代在向前走

陆士谔的“幻想”之所以后来一一实现,说到底是时代的推动。清末的中国积贫积弱,但随着历史进程,社会终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拿浦东开发清末是荒滩,民国也没搞起来,但到了改革开放,国家有了钱、有了技术,这块地自然成了香饽饽。再看万国博览会,清末搞不起来,因为当时连办展览的资格都没有。可到了2009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办个世博会当然不在话下。陆士谔的“预言”成真,不是因为他有多神,而是历史规律使然。他不过是用一种文学的方式,把这些可能性提前“说”了出来。

陆士谔,不是什么神人,也不是完美的作家。他写《新中国》,更多是一种带着生活经验的“想象实验”。但无论他当时被骂得多惨,作品是否粗制滥造,历史还是给了他一个体面的“结局”。他的幻想,成了现实;他的名字,跨越了百年。

0 阅读:2
幼柏看历史文化

幼柏看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