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东京奥运会跳水那个满分,超厉害的,后来巴黎又拿了金牌,成绩真是没话说,放在全世界都是顶尖水平,但是现在她要跳进大学校园这件事情引起争议,很多人觉得她年纪小文化课基础肯定不行,上什么大学啊,尤其是暨南大学还是个双一流学校,感觉有点浪费教育资源的意思,这个观点其实挺正常的,毕竟普通人考大学多难啊,挤破头都未必能上个好学校,结果人家跳几下水就能上名校,确实让人有点复杂心情。
全红婵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真的很不容易,她能拿三块奥运金牌,这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努力其实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每天训练那么辛苦,哪有时间像普通孩子那样上学读书,所以保送上大学也算是国家给她的一种补偿和肯定,让她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将来退役后的生活做准备,这么一想又感觉挺合理的。
其实这种保送政策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不仅仅是跳水运动员,其他项目的优秀运动员也有这样的机会,比如苏炳添也是在暨南大学就读的,他一边训练一边学习,最后还拿到了硕士学位,这些例子说明了这个政策本身是有成功案例的,不是什么新鲜事。
每年通过这种方式保送上大学的运动员其实数量非常少,而且标准很高,必须是获得过重大国际比赛奖牌或者是打破了世界纪录的那种顶尖运动员,普通运动员根本没有这个机会,所以这个政策对整个高等教育公平性的影响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不会挤占太多普通学生的资源。
暨南大学给全红婵制定了特殊的学习计划,考虑到她还要继续训练和参加比赛,学校允许她用8年的时间来完成正常4年的本科学业,而且还可以通过比赛成绩来抵扣一部分学分,这种政策看起来确实是给了很大的优惠,但是想想人家的付出和贡献,这点优待好像也不算什么,毕竟她为国家赢得了那么多荣誉,几块奥运金牌在手,这个含金量可比一张大学文凭高多了。
全红婵保送暨南大学这事儿在网上闹得挺大,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运动员的未来发展问题,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因为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找工作很困难,生活质量直线下降,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给优秀运动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实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是从长远角度考虑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