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铁道建筑报 中国铁建
开栏的话
2024年以来,中国铁建全系统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力举措,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中国铁建微信公众号推出《改革微观察》专题栏目,深度挖掘相关单位改革发展、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鲜活经验和典型做法,供全系统学习借鉴。今天,一起来看中铁十八局如何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央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最早布局竹基产业的企业之一,中铁十八局近年来已先后在天津蓟州、重庆北碚、河南南阳等地,投资建设4个生产基地,共投入生产线5条,累计生产、销售竹缠绕管道、管廊近500公里,带动施工近10亿元。2024年,中铁十八局被中国铁建确定为竹基产业发展主责单位。
今年以来,中铁十八局坚定践行“产业布局上‘急不得’、源头控制上‘等不得’、技术研究上‘慢不得’”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国铁建发展竹基产业战略部署,召开竹基产业专题部署会,成立竹基产业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逐项推进股份公司竹基工作专班22项计划和集团竹基产业发展60条工作举措,助力竹基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如何让“小竹子”迸发大能量?需要下一番“竹”功夫。
突出创新驱动
做强“专精特新”
中铁十八局以创新为抓手,以产品为基础,针对技术难点、突破“卡点”和提升要点,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设备,成立技术创新工作室,牵头举办竹缠绕技术研讨会,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格局,不断升级改进竹基复合材料产品优势,实现自主创新,形成独有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不断提升竹基产业核心竞争力。2024年3月,中铁十八局所属环保科技公司依托竹基复合材料产品获评天津市“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被认定为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发展“专精特新”的落脚点是对目标、方案、任务的坚定实施,着力点是坚持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2024年,中铁十八局参编的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先后发布实施,积极联合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探索竹基复合材料技术升级,竹基复合材料产品研发费用投入同比增长358%。截至11月底,已在竹基管道生产和施工布局方面新增申请专利12件(含发明专利3件)。
“与上一代竹缠绕复合管道承压等级1.6Mpa以内相比,我们正在研发的新竹基复合材料管道承压等级可达到2至10Mpa,除应用在市政雨污水、供水、水利、农田灌溉等场景的同时,还可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力、供暖和工业用水等行业,丰富了产品应用领域,且能将生产效率提高3倍以上,成本预计可降低30%。”中铁十八局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打通全产业链
提升全链条竞争力
如何推动竹基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竹基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尤为重要。
当前,中铁十八局正在对湖南、安徽、福建、江西等多地竹林资源丰富的县市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竹林资源储量权属、流转方式、流转成本等信息,加大竹林流转资源储备,规划竹基原材料加工基地、管道和管廊生产线建设。同时,对现有专业化公司进行提级管理和资源加强,加快组建竹林地运营分公司和竹基技术研究院,全面打造新型竹基产业专业化发展、体系化运营模式;加大力度研发制造竹基类智慧照明、智慧护栏、竹枕木、竹炭、生物颗粒、竹格栅、竹胶板等产品,持续丰富竹基产品线;利用好产业带动市场的作用,实现产品与工程项目的结合。
位于南阳市的“虾稻一体化”引水工程是竹基产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的代表项目。作为南阳市政府与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团队合作项目,中铁十八局积极参与项目前期策划,在该项目2.7公里的三条管线中,全部采用了竹缠绕管道进行铺设,为加快南阳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了样板工程,受到地方政府和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团队的高度评价,进一步擦亮了竹基复合材料品牌形象,有力推动了竹基产业投资、设计、建造全产业链深度融合。
优化市场布局
提升竹基产品份额
让竹基产业“拔节向上”,就要进一步丰富竹基复合材料产品的应用场景,优化市场布局。
中铁十八局通过依托“6+N”市场布局,充分发挥中国铁建唯一一家水利特级资质企业优势,用好股份公司战新产业投资政策,借助股份公司和区域总部高端经营优势,以投资建厂、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推动竹基产品应用于产业园区、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管网等项目,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同时,通过进一步强化系统内部市场推广力度,及时更新竹基产品清单,逐步提升内部市场份额。
当前,中铁十八局研发制造的竹基复合材料产品,已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市政管廊、雨污管网、工业供水、水利输水、农田灌溉工程、隧道高压风管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
同时,中铁十八局通过积极亮相各类博览会,推进竹基产业“走出去”,拓展更多合作市场。
立足特色,做“竹”文章。中铁十八局将坚定贯彻落实中国铁建对竹基产业的发展要求,坚决扛牢发展主责,全面推动竹基产业专业化运作、精细化管理、品牌化发展,为中国铁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