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16岁女生瞒父签十年主播合约被索赔30万”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单亲家庭女孩袁梦因渴望被关注,与经纪公司签订了一份长达十年的独家合作协议,后因违约被起诉。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漏洞,更折射出网络直播行业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复杂矛盾。本文将从法律、行业、家庭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袁梦(化名)是一名16岁的高中生,母亲早逝,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为生计奔波,疏于陪伴,袁梦将情感寄托于网络主播,并因发布古风才艺视频走红。随后,某经纪公司老板“涛哥”以“全方位培训支持”为诱饵,诱导她签订了一份十年期的独家主播协议。合同规定:
袁梦需在指定平台直播,内容限于唱歌、表演等;
所有商业活动由公司全权代理;
违约需赔偿30万元。
签约后,袁梦提出转型美妆主播被拒,遂私自开设新账号分享美妆内容。公司发现后要求接管账号并索赔30万,最终诉至法院。
根据《民法典》第145条,8岁以上未成年人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仅可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其余需法定代理人追认。袁梦的十年合约涉及复杂商业条款,远超其认知能力,且其父未追认,合同应属无效。
2.劳动合同法的特殊限制《劳动法》第15条明确禁止用人单位雇佣未满16岁未成年人(特殊行业除外)。主播合同本质属于劳动契约,袁梦签约时未满16岁,公司行为已涉嫌违法。
3.司法实践中的关键点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律师指出:若未成年人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袁梦为在校学生,依赖家庭供养,合同效力不成立。
袁梦事件并非个案,折射出直播行业的监管盲区:
年龄审核缺位:签约时公司未核实袁梦年龄,甚至默许其隐瞒监护人。
合同条款失衡:十年长约、高额违约金等条款,明显利用未成年人判断力不足的弱点。
权益压榨:公司拒绝袁梦转型需求,却试图侵占其个人账号收益,暴露行业对创作者自主权的漠视。
袁梦父亲因工作繁忙疏于沟通,使其转向虚拟世界寻求认同。专家建议,单亲家庭需加强情感联结,警惕孩子因孤独误入“合同陷阱”。
2.平台与监管责任直播平台应建立未成年人签约审核机制,强制要求监护人书面同意;
政府部门需严查违规经纪公司,对“霸王条款”加大处罚力度。
3.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学校应增设普法课程,帮助学生识别合同风险。例如,明确告知:未成年人签署重大合同需监护人陪同。
即便合同无效,袁梦的合法权益仍需保护:
劳动报酬请求权:其直播期间的合理收入应被支付;
账号归属权:个人运营的新账号不属公司财产,收益无需分成。
袁梦的“网红梦”破碎于法律与现实的碰撞,却为全社会敲响警钟。唯有家庭关爱、行业规范与法律保障三者联动,才能避免更多青少年在逐梦路上误入歧途。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透明的直播生态,让才华与成长不再被“合同枷锁”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