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景耀六年,成都都飘起了白旗的时候,姜维还带着五万大军堵在剑阁。这时候送来的圣旨,估计比敌军的箭还扎心;自己拼命守着的国门都还没有破,皇帝却先递上了降表。史书记载他;裂眦嚼齿,拔刀砍石,其实想想也是,换谁都得憋屈:你在前线拿命拼,皇帝却在后方签了投降协议,这算怎么一回事?
要说姜维跟蜀汉的缘分,始于诸葛亮的一眼相中。姜维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军官,27岁那年被诸葛亮收编,直接成了重点培养对象。诸葛亮夸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临终前又把军权交到他手里。这种知遇之恩,搁谁身上不都得肝脑涂地?更何况,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是诸葛亮一辈子的执念,也是蜀汉从上到下的政治正确。姜维跟着诸葛亮打了那么多年仗,耳濡目染,早就把这事儿当成了自己的使命。你看他后来十一次北伐,哪怕国内反对声一片,哪怕胜算不高,依旧咬着牙往前冲,说白了,他扛的不只是军旗,更是诸葛亮的遗志,是蜀汉存在的意义。
还有个关键的点就是,姜维的身份特殊。他毕竟是降将出身,虽说在蜀汉混到了大将军,但朝廷里总有人对他不放心。费祎当政时,每次他想多带点兵北伐,都被限制在万人以内,其实就是防着他。这种边缘化的处境,让他比谁都需要证明自己:我姜维投靠蜀汉,不是找个靠山,是真的认这个"兴复汉室"的理想。所以当刘禅投降,别人可能觉得大势已去,他却觉得这是对自己三十年忠诚的否定。如果就此放弃,那之前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又算什么?他必须得做点什么,哪怕是飞蛾扑火,也要证明自己选的路没错。
最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投降钟会后居然还在搞事情。当时钟会十几万大军被堵在剑阁寸步难行,正头疼呢,姜维突然带着蜀军投降了。但他可不是真心归顺,而是看出钟会有谋反的心思,打算借他的手搞事情。史书记载他跟钟会说;愿将军早图之,明里暗里撺掇钟会反叛曹魏,自己好趁机复国。这步棋有多险?钟会本就是个野心家,手下魏军又大多心念故土,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可姜维不管,他在密室里跟钟会谋划时,估计眼里闪的都是当年出祁山的光景,哪怕明知成功率极低,也要赌一把。最后事情败露,魏军哗变,他被乱刀砍死,临死前还圆睁着眼睛痛骂,连敌人都忍不住说;姜伯约真乃义士。
后人用愚忠来概括姜维的选择,可这话实在是说得轻巧。他一个魏国降将,在蜀汉熬了三十年才当上大将军,早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兴复汉室四个字绑死了。你想,要是刘禅一投降他就跟着归顺,别人会怎么说;瞧那个姜维,果然是个墙头草,当初投靠蜀汉就是假仁假义,他能咽得下这口气吗?与其说他在为蜀汉死磕,不如说在跟自己较劲,我姜维这辈子,既然认准了这条道,就算走到黑,也得走得堂堂正正。
姜维的末路,像极了一个执着的匠人对着倒塌的作坊挥锤。他明知木头已经朽了,钉子早就锈了,可手里的锤子就是停不下来。最后死在乱军之中,据说身上中了十几刀还怒目圆睁,连杀他的魏兵们都忍不住叹气。你说他图啥呢?图个青史留名?图个忠臣称号?可能都有,也可能都没有。他就是想在咽气前告诉天下人:蜀汉没亡,只要我姜维的刀还在挥,诸葛亮的理想就还活着。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在聪明人眼里是笑话,在懂的人心里,却是一声沉重的叹息——毕竟在那个谁拳头硬谁有理的乱世,肯为一个"不可能"的信念拼到骨头碎的人,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