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四次封侯,六次封王,曾发誓将诸葛亮左耳割下,却因好酒误事

梦桃玩转趣事 2024-10-22 17:05:10

世人皆知曹植七步成诗挽回了自己的生命,但实际上,曹植和曹丕兄弟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差。

曹植自幼便有才名,10岁时就能脱口成章,他曾一度被曹操作为继承人培养,深受曹操的宠爱,但我们都知道,最终的获胜者是曹丕。

这背后虽然有曹丕在背后操作,但也并不能只怪曹丕,曹植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

史料上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有意让曹植去营救,然而,当时的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权势浮沉中的少年志

曹植,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第三子,出生于东汉末年初平三年,也就是192年。

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才气,年仅十余岁就已能够熟读《诗经》《论语》,并广泛涉猎先秦和汉代的辞赋、诸子百家之言,这种天赋使他在文学领域迅速展露锋芒。

他谈吐敏捷、反应迅速,每每在曹操面前对答如流,言辞妙语生花,显示出不凡的才情。曹操曾不禁惊讶于他文辞的流畅,怀疑这些作品是否是他人代笔。

然而,曹植自信地回应道:“我的言辞自然成章,落笔便成文章,若有疑问,不如当面考我,又何必假手他人?”

史料上记载,曹植的性格十分开朗自然,不喜追求奢华的装束,衣着简朴、车马朴素,这份率真与坦率正好深得曹操的欣赏,逐渐赢得父亲的厚爱。

所以在他15岁时,就开始随父亲征战四方,他的少年时光几乎伴随着战火而度过,也体会到了征战之苦和江山之重。

随军征战所见所闻令他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赋,可以说,少年的曹植是十分意气风发的,有才有能,并且还十分受父亲的器重。

建安十四年,17岁的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此时,他身材颀长,面容清俊,坐于曹操身边,神情中透着自信与些许青涩。

他从小便受到父亲曹操的文学熏陶,自幼学识过人,才思敏捷,早已在士林中崭露头角,被誉为“建安才子”。

少年时便与兄长曹丕在府中切磋学问,曹操时常亲自考核,听着曹植对答如流、引经据典,言辞间颇有一股清新之气。

因此,曹操对曹植格外偏爱,甚至一度考虑让他继承自己地位。

可是,这样的宠爱不仅带来荣耀,也带来沉重的压力。在当时的权力斗争中,曹植的兄长曹丕并非泛泛之辈,彼此之间的明争暗斗逐渐升级。

建安十六年,也就是211年曹植被封为平原侯,不久又被改封为临菑侯,曹操对他的期许更重。

曹操以自己年轻时在仕途上奋发进取的经历为榜样,勉励曹植发奋图强。

然而,曹植身上浓厚的文人气息使得他性情洒脱,缺乏约束,尤其在饮酒方面往往无法自制,表现出才子气中常有的放浪不羁。

这一点让曹操颇有微词,男子饮酒固然洒脱,但饮酒误事却也是事实。

曹植虽然很受曹操宠爱,但却并非唯一继承人。曹操如此谨慎的人,自然不会在挑选继承人这种重要的事情上有所怠慢。

他常常在暗中却时常试探曹植和曹丕兄弟二人对军事和政务的理解与态度。

而因为他无意中的偏爱与考量,也导致兄弟二人之间埋下深深的隔阂。而此时的曹植还浑然不觉,他仍旧沉醉于笔墨诗篇,视兄长为亦敌亦友,更多的是一种才气上的竞争。

才华未展,却因酒误事

封侯后的曹植在朝中越发引人注目,每日宾客盈门,前来拜访之人络绎不绝。

然而,他仍旧随性,常常推杯换盏,笑谈诗书,甚至在觥筹交错间戏作言语,似乎对权力之争不屑一顾。

事实上,曹操有好多次都犹豫着想要立曹植为太子,但是他的文人气息实在是太浓了,而且饮其酒来毫无节制,好几次都因此误事。

甚至在他被封候候不久恨铁不成钢地说:“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与此同时,曹丕则在曹操面前表现得审慎得体,以稳重、知礼的形象逐渐获得许多大臣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继承人。

而曹植最终在曹操面前彻底失去竞争力,也是因为他的个性和好饮酒的嗜好。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曹植乘车疾驰还擅自打开了司马门,这件事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他震怒之下直接杀了管理司马门的公车令。

这也是对曹植的警告,他此前之所以迟迟不把受宠的曹植立为太子,就是厌恶他这种任性的性格。

而真正让他对曹植感到失望的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当时,曹仁在樊城遭到关羽围困,曹操希望让曹植挂帅解围,但因曹植沉醉不醒,未能完成任务,使得曹操感到深深的失望。

曹操从此不再重用他,曹植的才华和抱负也在权力斗争和个性使然中逐渐被埋没,留给后人无限遗憾,成就了这位才子文人而未得施展的惋惜一生。

曹植事后也表现出了些许悔意,但为时已晚,曹操的失望已经深埋心底。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兄弟之间的矛盾愈加激化。曹植的前途也在此刻开始急转直下,他被逐步远离朝堂,最终只能在冷清的封地上默默度日。

才华难救,孤身落幕

曹丕除汉室自立为帝的消息传到曹植耳朵里以后,他披上丧服,悲泣哀悼汉室的覆亡。

这一举动触怒了曹丕,不断地将曹植迁封,剥夺他作为王子的尊荣。

曹植不得不告别京城,远离朝堂,从贵族的安逸生活中被迫出走,开始一段流离失意的生活。

221年,他被封为徙封安乡侯,几个月后又被改封鄄城侯。此时的曹植,虽然仕途渺茫,但才情依旧满溢。在他前往鄄城封地的途中,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

赋中,曹植描绘了一位洛水女神的神秘美丽,将她视为理想化的象征,倾注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热爱。

赋中,他对洛神的追求,既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更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然而,洛神的虚幻与遥不可及,象征了他的理想无法实现的失落,借此反映了自己无法摆脱的孤独和彷徨。

223年,他又被徙封为雍丘王,两年后,曹丕南征归途中还曾前去看望他,并给他增户五百。

随着曹丕去世,魏明帝曹叡继位,曹植满怀希望,以为自己能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曹叡虽表面上对曹植的才华称赞有加,内心却始终戒备,并未给予实质性任用。

尽管曹植多次上书表达忠诚与抱负,换来的却是空泛的赞誉和冷淡的回应。

他的一生在不安定的封地中辗转,被频繁迁封的十二年里,他始终难以摆脱被监视、被限制的生活。

被贬的日子里他依旧无法完全摆脱对酒的依赖,失落时更以酒消愁,醉意中他会想起往昔的荣耀与父亲的厚望。

在这些失意的日子里,曹植将心思投入到诗赋创作中,潜心研读儒家典籍,以抒发内心的苦闷。

232年春日,曹植因长年积郁,病情加重,卧床不起,也是在这一年,他被封为陈王。

邻县的名医前来诊治,他虚弱地坐在床边,眼神依旧透着几分不甘,对身边的亲信说道:“倘若天再给我一丝机会,我定不再辜负。”

话音未落,眼中闪过一丝悲凉,他的手无力地垂下,享年四十一岁。

最后的时光里,曹植渐渐清醒,不再追求未竟的功业,反而全心投入写作。临终前,曹植命人取来纸笔,艰难地写下了一首悔意深沉的诗篇。

他在遗愿中表达希望葬于东阿鱼山,死后被世人尊称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这一生中,才情横溢、壮志难酬,最终留下的,是无数传世的诗文与不尽的遗憾与惋惜,为后世留下了才子失意的典型形象。

在《世说新语》中曾经记载了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也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世人对他的才情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因为这首诗,让曹丕背负了残害弟弟的骂名。

但近些年,关于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还存在争议。世人都说曹氏兄弟俩水火不容,但近些年却有不少人认为曹植和曹丕的关系或许并没有传闻那样的恶劣,至少没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结语

不管怎么说,曹植的一生,是才华与悲剧的交织,也是荣耀与失落的碰撞。

他四次封侯、六次封王,本有机会在魏国政坛上建功立业,甚至曾豪言割下诸葛亮的左耳,以此证明自己的军事才干。可惜终究还是因为不羁的个性以及对酒的沉迷误了事。

在才华和命运的拉锯间,他无法战胜内心的软弱。尽管诗文留芳千古,但在政治上他终究只是一个背负着遗憾的王侯。曹植的一生,如同他笔下的诗句,绚烂又悲凉。

参考资料:

《曹植与酒的不解之缘以及悲剧人生,这件陶耳杯或是见证》——澎湃新闻网

《曹植 文艺青年的多舛人生》——巫婆的葱、付大河

0 阅读:56
梦桃玩转趣事

梦桃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