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川藏地区形势波云诡谲,前有英国人强压清廷签下的《拉萨条约》,后有巴塘之乱,倘若坐视不管,百年后国土归属尚未可知。
但1905年,一个已达耳顺之年的61岁老人的出现,在短短几年内便彻底把包括西藏、康巴地区在内的国土全部收回,堪称是民族英雄。
可谁能料到,1911年的12月,这个老人却在成都明远楼被当众斩首。
民族英雄被斩首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为何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
六旬老人,平定西南上面提到的英雄老人名为赵尔丰,出身辽东的官宦世家,只可惜喜武不喜文,最后只能动用家族资金,最后以“捐官”的手段,在广东开始了他的官宦之旅。
步入官途之后,赵尔丰先后在38岁和42岁成功担任山西地区的知县和县令职务,也顺利地进入了时任山西巡抚锡良的眼帘,随后跟其历练河南、四川。
此时的四川并不是一个好地方,毕竟晚清王朝对于大西南的统治相当薄弱,四处都是叛乱。
1905年,巴塘地区的土司联合喇嘛势力开始针对远洋而来的法国传教士,甚至还把清王朝的驻藏大臣一行人全部杀害,宗教矛盾彻底爆发。
巴塘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川藏地区的咽喉之地,位居川、滇、藏三省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就有蒙古和硕特部、西藏准格尔部、地方土司等多重势力更迭。
但自从1726年开始,雍正朝把巴塘地区彻底划归四川省管辖,局势还算稳定。
1903年,清朝廷命令四川总督锡良在巴塘地区垦边,土司并未拒绝,但丁林寺的喇嘛借故没有可供开垦的土地,抵制锡良的命令。
1904年,以荣赫鹏为首的英国远征军直接对拉萨发起进攻,强大的火力迫使藏地签署《拉萨条约》,晚清朝廷得知消息的时候也炸锅了。
为此,清王朝一方面派人去英属印度交涉,另一方面也开始重视四川地区的兵力训练,以图“固川援藏”,委派凤全担任驻藏大臣,掌握管理川、滇地区边事的权利。
1905年2月,巴塘地区的普通民众开始在土司和喇嘛的哄骗下进攻凤全开设的农垦场,而凤全并未意识到其中阴谋,只是一味指示下属弹压民乱。
同年2月底,巴塘民众又在丁林寺的煽动下直接冲击了法国在巴塘的天主教堂,杀人放火,致使两位传教士命丧当场。
暴乱之中,凤全委派的都司吴以忠最终被乱民以“汉奸”的名义乱棍打死,这让凤全开始害怕,紧忙躲到了巴塘土司罗进宝的官寨里面。
只可惜,罗进宝这个土司早已和副土司郭宗札存叛乱之心,便开始恐吓凤全,倘若现在不趁乱逃出官寨,等乱民越聚越多后,可能凤全便会插翅难飞。
后来,凤全在内的500余人全部在转移之中被埋伏、袭杀,至此,清廷彻底慌了。
临危受命的赵尔丰,了解到凤全被杀的前因后果之后,率先下令招募兵勇,并迅速围困了理塘土司所在的桑披寺。
因为桑披寺地处高山,赵尔丰最先定计切断其水源,这样到最后没有水源补给,桑披寺里面躲藏的土司不多时便会投降。
但差不多围困了一个多月,赵尔丰发现寺庙里面的土司毫无出来投降的迹象,这让他突然警醒,是否桑披寺除了明面的水源外,还有暗地隐藏的引水管道。
于是,赵尔丰火速下令手下兵士,围着桑披寺周围一带勘察地貌,结果真有士兵发现了掩藏隐蔽的引水管道,方向直通桑披寺。
就这样,成功切断桑披寺明、暗水源的赵尔丰,终于在几天后成功攻破了桑披寺,但不幸的是,里面的理塘土司借机逃跑,并未抓获。
不过,巴塘叛乱已平,赵尔丰也因为此战功绩,升任川滇地区的边务大臣。
赵尔丰深知川藏地区的紧张局势,又考虑到巴塘之乱中的土司因素,他开始尝试在西康地区逐步推进“改土归流”的老办法。
这“改土归流”之策,当地土司也深知其中厉害,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开始和赵尔丰疯狂作对。
但年逾六旬的赵尔丰不是一般的能打,从1905年到1911年,这六年中他几乎一直在率领军队和土司势力打仗。
前前后后算下来,包括明正、巴塘、德格、理塘在内的诸多土司和活佛势力,几乎都被赵尔丰给打烂了。
就这样,随着巴塘之乱的平定,赵尔丰凭借着自己的能力终于在几年内成功稳定了川、藏地区。
保路运动中的愚忠1911年8月,赵尔丰调任四川总督,刚到任不久就对上了民间爆发的“保路运动”,大众都在反对清王朝把铁路权益卖给洋人。
起先,赵尔丰对于民众“保路运动”也是支持的,但清王朝并不管这个,逼迫赵尔丰弹压民乱,甚至下令射杀在官衙前请愿的成都民众。
“成都血案”的爆发,致使整个川地的保路同志军蜂拥而起,一下子直接把大半个四川都占了,迫使清王朝派湖北新军入川支援。
而湖北新军入川,使得武昌的镇守兵力空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所以,从某个角度讲,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赵尔丰在四川造成的“成都血案”抹不开关系。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
同年11月,成都所有官绅群体宣布成立四川军政府。
同年12月,时任军政府军政部长的尹昌衡派人抓住了赵尔丰,并在成都皇城坝对其进行公开审判。
12月22日,赵尔丰被公审完所有罪行后,被斩首于明月楼。
其实,纵观赵尔丰的一生,最有建树的人生阶段莫过于60岁之后,不管是平定巴塘之乱,还是后面西康一带的改土归流,可以说功不可没。
但面对时代的革命潮流,赵尔丰并未从中清醒,盲从于腐败的清政府,这也是他人生的巨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