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一份特殊的成长手册

半岛都市报 2025-02-16 16:32:44

在青岛市儿童福利院,每一名孩子都拥有一本专属成长手册。这本手册,保育员、特教老师、康复师是执笔人,详细地记录着孩子们从进入福利院那一刻起,每一个阶段的成长轨迹、点滴进步以及生活中的所有重要瞬间。

宫萍在整理孩子们的成长手册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册,是孩子们成长历程的见证者,更是儿童福利院这个大家庭爱的印证,是“做父母献真情”的具象。在一本手册里,有人写道:“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做你的妈妈,见证你的快乐成长。”

生动的注脚

2月13日上午8点,刚下了夜班的保育员宫萍走进一楼办公室,点开了手机上几条同事发来的“成长随笔”——

“午饭后,我来到宝贵床前给他讲故事,他很喜欢五颜六色的绘本。”

“我给宝宝买了一个小熊帽子,她开心极了,摸着帽子顶上的小熊耳朵朝我做鬼脸。”

作为汇总成长手册的负责人,她要把这些内容都整理进电子档案。

身旁的桌子上是一摞蓝色的文件夹,夹子一侧标注着“儿童成长一人一册”的字样。宫萍打开一个文件夹,第一页保存着孩子的基本信息,接着翻下去,就是孩子的身体情况简要、护理要点及其对策、成长随笔……

下班前,宫萍刚照顾完一个叫军军的男孩,他从小患有脑瘫和癫痫。翻看着军军的成长手册,仿佛能看到小男孩红扑扑的小脸在眼前晃动。

“今天写点什么呢?”宫萍一边回想着军军近期的状态,思索着需要填写的内容,一边翻看起之前的“成长随笔”。

这是保育员们每月都要为孩子们做的记录。在2024年1月28日这一页,同事孙志静这样写道:军军最喜欢被人抱了,“军军,妈妈抱着你去窗边看风景,好吗?”军军会用眼睛盯着你,张大嘴巴对你笑……军军真是个爱笑的帅哥。

附在这一页的照片里,是同事抱着四肢瘫软的军军,他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那张稚嫩的脸庞,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怜爱与疼惜。

留下“成长随笔”的同时,保育员们都会附上一张孩子的照片,这些照片定格了孩子们在福利院生活的一个个瞬间,让他们的成长故事有了生动的注脚。

市儿童福利院里照顾的孩子大都有重度残疾,从饮食情况到睡眠质量,从日常活动到情绪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手册会记录下孩子们的成长的每一步,无一遗漏。

2024年2月26日,记录了给军军做按摩的场景,照片里一个粉色的按摩球在他身体上轻轻滚动,同事写道:“军军,我们要做按摩了”把粉色的按摩球拿到他眼前左右晃动,军军可以随着球左右摆头,眼睛一直追随球的运动,看得出来他很喜欢这个球。

“可不是嘛,把球从胸前慢慢向腹部滚动按摩,舒服的时候他会看着我哈哈大笑呢。”看到这里,宫萍也会心地笑了。

2024年3月28日,这天的记录里没有附军军的照片,而是贴了两张卡通男孩的图片,上面还有“早日康复”“一切都会好的”等祝福语,因为这一段时间,军军生病了。

在“成长随笔”中,负责照顾他的保育员写道:“军军最近吃饭不是很好,医生下医嘱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每三小时一次150mL纯奶。2024年3月19日23:50,军军突然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紧急给他做吸氧抢救,并于23:54转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希望军军早日康复,早点回家。”

看到这里,宫萍的眉头紧皱,这样的急救真让人揪心,每次孩子们生病,值班的保育员都会彻夜守护在床边。

终于,在2024年4月16日的“成长随笔”中又看到了军军的笑脸。这一次,照片中的他正躺在小床上刷牙,保育员记录道:我来到军军床前,说:“重复嵌套小军,我们刷牙吧。”棒棒的小军居然张开了小嘴巴,我慢慢地给小军擦着小牙齿,小军呵呵地笑着。

随着天气转暖,5月和6月的“成长随笔”,保育员孙志静记录了军军的两次户外活动,5月这次,“我把军军推到了室外,军军高兴地直对我笑。一阵风吹来,树叶、树枝随风晃动,军军的眼睛一直追逐飘动的树叶,风停了,树叶不动了,他把头转过来眼睛看着我,好像告诉我:风停了,我们再去别的地方逛逛吧。”

这一天的照片显示,军军是倚在小床上被推到室外的,为了让他坐着舒服,保育员还在他的后背处塞了一个粉色的靠垫。

6月的一天,军军倚在手推车里,被保育员带着到院子里采摘,两人捧着满满一盘成熟的杏子合影。“我拿了一个杏子,放在军军鼻子处,让他闻一闻味道;掰开一个杏子,把一半杏子放进军军嘴巴里,让他舔一舔,杏子酸酸甜甜,他很喜欢。”

2024年9月23日,记录人换成了“奶爸”吴鹏,他的文笔也很细腻:“军军不仅喜欢各种声音,也喜欢听故事,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我一边讲故事,一边用手搓着军军的耳朵给他按摩,他舒服地咧开嘴笑了。”

2024年11月29日,吴鹏记录了给军军做按摩的场景,他发现军军是个安静的孩子,平时躺在小床上一直是笔直的状态,但是当他想要放松时,会着急地用两只脚交替摆动,向“奶爸”发出信号……

奶爸的记录

看到这里,触动了宫萍的记忆,“那我记录一下最近教军军做手指操的情况吧。”她打开电脑,开始敲击键盘,一串文字显现在电脑屏幕上:“把他的手指打开,一个一个活动一下……这些都是军军喜欢的肢体活动。”

人生第一次

院里集中养育的部门,目前住着近一百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手册,每天下班后及时整理完善这份记录,工作量可谓不小,占用了宫萍不少的业余时间,但是她乐在其中。

“工作十几年,和院里的孩子朝夕相处,每次整理这些档案时,一幕幕温馨的场景就会在眼前晃动。”翻看同事们的记录,通过那些美好瞬间,她一次次和大家共情,“看到孩子们取得一点成绩就发自内心地高兴,还有为了博孩子一笑,费尽心思地想办法。”

第一次剪发的成长随记

尤其是一些“奶爸”,别看平时是高大魁梧的大汉形象,照顾起孩子们别有柔情,细心程度不输女保育员。

比如“奶爸”李明远,照顾一个叫“宝贵”的孩子。他记录把宝贵揽在怀里讲故事的那个场景:“我发现宝贵对声音很敏感,讲到关键的故事情节,需要加重语气多讲几遍,宝贵就会听懂了,啊啊啊地喊着回应我。”

对一些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保育员像爸爸妈妈一样,记录下他们每个关键的成长瞬间,比如第一次剃胎毛、第一次掉乳牙……

2024年5月23日,5个月大的安安第一次理发,保育员姜雨记录道:“今天安安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第一次剪头发。早晨天气不错,决定一会儿给安安洗澡,洗澡前正好剪头发。安安懵懵懂懂地被安置在一把小椅子上,好奇地用眼睛看着我们,理发器开始转动时,他被嗡嗡的声音吓了一跳,我拿着理发器在他面前晃了一下,让他熟悉这个声音,然后在自己的手背上比画了一下,告诉他没有危险。开始理发时,安安还是有点抗拒,我一直在告诉他:‘没事,在理发呢’几缕头发掉下来后,安安慢慢放松了,他开始伸出小手去抓掉落的头发。不一会儿理发结束了,我推着安安照镜子,他对着镜子笑了,看来很满意自己的光头新发型嘛。”

2024年8月29日,8个月大的安安开始尝试接触一切让他好奇的事物,例如“哥哥们的平衡车被他发现了,就会爬到小车旁边,尝试站起来爬上小车玩”。

2024年9月21日,正在茁壮成长的安安胃口特别好,“每天上午看到食堂阿姨给他送来的鸡蛋羹,他坐在小推车上高兴得手舞足蹈,给他喂鸡蛋羹或者各种果泥时,他会满足地吧嗒着嘴巴大口吃饭。”

2024年10月25日,安安开始学习走路了,保育员李小萌记录道:“我每天都扶着他的胳膊让他学习站立,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能主动扶着床边站立,慢慢到自己蹲着站起来。安安还长出了10颗牙齿,吃饼干时,他右手握住饼干,能主动把饼干放进嘴里,一块一块地啃下来,有时把饼干咬得咯咯响。他还学着大孩子们洗手。他站在洗手台旁,我打开水龙头,他马上伸出手踮着脚尖去拍打水流,当水花溅到脸上,他眯着眼睛咯咯笑。”

2024年11月29日,保育员李小萌记录下一个幸福的瞬间——安安迈出了人生第一步。

“他先是撅着屁股慢慢站起来,待站稳找好平衡后,抬起两只胳膊向前伸,先迈左腿,再迈右腿,走了三四步后就一屁股蹲在地上,看着我呵呵地笑,接着站起来继续向前走,距离我还有一步时,他一下子扑到我怀里,嘴里叫着妈妈,我抱起他时,他将脸贴在我的脸上。”

特殊“成绩单”

养育楼里,保育员宫萍在整理学龄前孩子们的“成长档案”;特教楼里,特教老师于新也在整理着学龄孩子的“成绩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手册》,这份特殊的“成绩单”记录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特教科给孩子们设计的9年特殊教育

“虽然我们开设了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培智课程,但我们院特需儿童大多数是多重智力残疾,对于他们而言通过传统的纸笔考试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确实有难度,所以,我们采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手册》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特教老师于新介绍说。“孩子们要完成9年特殊教育。”

在课堂上,特教老师会发掘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条件去发展他们的特长。于新手里正在整理一个叫“小艾”的女孩的手册。一年级上学期时,照片里她还是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如今是九年级上学期,从照片里的她已经出落成一个擅长舞蹈的大姑娘了。

小艾是一名唐氏儿,一年级上学期的成绩记录显示,她得了6个A和3个B。体育技能方面,可以单脚交替离开地面向上跳,还学会了《手指操》,加餐垃圾也可以自己扔进垃圾桶,这些考试项目她都拿到了A,但是背诵《咏鹅》和简单描述自己的一天,这两项得了B。下学期,小艾有了进步,学会了自己用勺子吃饭,但走平衡木和简单哼唱《小燕子》等学业项目完成得稍有逊色。

1年级时的小艾

升入二年级,小艾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和鞋子,整理玩具,还会用自己的小杯子喝水,把3个点连起来画三角形。 但是因为唱《种太阳》咬字不清,简单介绍自己时说话有些磕磕绊绊,这些学习项目得了B。

三年级时,小艾看到简单的水果就能画出来,在老师的辅导下能阅读一些简单的绘本,用简单的话语描述自己喜欢的物品,学会了儿歌《小毛驴》,朗诵诗歌《听春的声音》,跟着老师赶集买种子,回来后种在院子里……这学期她得了8个A,只有双脚离地跳等两个学习项目得了B。到四年级时,古诗背诵依然是小艾的短板,一首《静夜思》始终没有背下来,这一科又得了B。

五年级上学期,小艾会写1到10的数字了,还能够正确认出来、读出来,这可把老师激动坏了。要知道数字书写,小艾已经学了两个学期了。

六年级下学期,小艾学会了写自己的小名;七年级下学期,她自学了汉字“鸡”的写法,在老师的辅导下阅读了绘本《花的学校》,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看到的一朵小花以及“我心中的春天”,还学会儿歌《春天在哪里》,整理班级的植物区角……这学期她得了8个A。

升入高年级后,小艾不但能够自己看书,还能简单描述故事内容。老师发现她的肢体协调性很好,舞蹈《新年好》跳得很合拍,于是开始教小艾跳舞。

9年级时的小艾

今年14岁的小艾刚刚完成九年级上学期的课程,她终于能完整背诵下古诗《静夜思》,更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同学们的喜爱。“在去年六一晚会上,小艾穿了一身红色的舞裙,在台上表演了肚皮舞,真是很惊艳。”合上小艾的成长手册,于新欣慰地回忆道。

下一个目标

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每天除了参加特教学习,还需要在医康楼里进行康复。而作为一名康复师,袁云竹的记录都是以每日为单位。

健康与医疗情况无疑是成长手册中最为严谨的内容。袁云竹会在手册里详细记录下孩子们每次体检的结果,包括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各项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医生则会根据体检结果为孩子们制定个性化的康体计划。

袁云竹为孩子设计的康复课程

“大肌肉”“小肌肉”“生活自理”“认知”“语言”“社交与情绪”,这些构成了孩子们康复训练的核心板块,每个大项目又包含很多细致的小项目,这些小项目的锻炼内容是按照每个孩子能力的不同制定的个性化康复计划。

行为能力强的孩子,会给他们设计如跨越不同障碍物、将硬币放入储蓄罐、进行物品实物配对、与大人交替叠盖积木等训练活动。若不对这类孩子进行诸如按摩、关节活动等早期康复干预,将会引发肌肉进行性萎缩,甚至可能累及心肺功能,严重危及生命健康。袁云竹说,“康复锻炼对每个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翻开小兵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目标》,袁云竹眉头皱了起来。小兵是她一直照顾做康复的一个男孩,他今年九岁,因为身体疾病,他的肌肉能力下降很快,眼见着他几年前还可以自己穿衣服,现在完成这一生活技能有些困难,袁云竹很着急地要给他增加一些康复强度。

“经常要跟他斗智斗勇。”去年1月份,袁云竹给小兵设置的一项课程是推着大型玩具走向斜坡,“需要使劲地运动,他都很排斥,坐在地上哭闹,光哄他就花了半个小时。”好吃的水果、糖轮番上阵,都不见效。袁云竹注意到小兵在盯着看旁边教室的孩子玩球,“我们也玩球好不好?”袁云竹试探着问,小兵抹了一把眼泪点了点头。于是袁云竹拿来一个大的塑料球,先是跟小兵在平地上相互传递着玩了一会,然后趁他不注意滚上斜坡让他推。

袁云竹还注意到小兵喜欢拉着玩具车走,于是她把3月份的大肌肉项目里设置了“拉重物走3米”的课程,趁小兵玩得起兴时,再给他的玩具车里增加重物,锻炼他的臂力。就这样,根据小兵喜欢玩的游戏,袁云竹设置了一些“独立打开零食盒子”,“自己拿杯子喝水,把杯子放回桌子上”等课程。

“照顾这些孩子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袁云竹说。她刚给一个大孩子做完康复,身材娇小的她配合体重将近80公斤的孩子做康复时,活动他的关节,像转动轴住了的齿轮,比自己拉练一场跑步还累,她头上直冒汗。当目送孩子离开时,她脸上还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后,有了小小的进步——可以稍微左右侧翻一下身体了。

袁云竹擦了一下额头,翻开这个孩子的康复训练目标,写道:“下一个目标,交替抬腿训练,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与协调性。”她的身后,墙上几个大字非常醒目:做父母,献真情。

记者手记 听,花开的声音

浇灌一朵花,等待它绽放,需要多久?

陪伴一个孩子成长,又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问题,如同宇宙的奥秘,没有人能给出统一且标准的答案。

在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肩负着一份特殊的使命——陪伴和照顾一群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因先天残疾,有的因种种不幸,由着命运的轨迹降临。初来乍到之时,他们带着不同程度的身心创伤,眼神中满是对世界的陌生与恐惧,像惊弓之鸟,对周围的一切都小心翼翼。

从那一刻起,工作人员便化身成他们的“父母”,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一个哭闹的孩子,都是他们心头的牵挂。工作人员用温柔的话语,像春日的微风,轻轻拂过孩子的心田;用温暖的怀抱,似冬日的暖阳,给予孩子无尽的安全感。他们耐心地安抚着,一遍又一遍,让孩子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逐渐安定下来。

“精细化照料”,在福利院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有章可循的日常。翻开那一本本成长手册,每一页都写满了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细节。那些琐碎的记录,是工作人员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与关怀的体现。从孩子的饮食起居,到情绪变化,从学习进步,到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被认真地记录下来。

曾经,这些孩子是内向、自卑的小不点,在黑暗中独自摸索。但在保育员、康复师、特教老师的悉心照料下,他们逐渐蝶变,成长为阳光自信、怀揣梦想的青少年。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次勇敢的尝试,都凝聚着众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决心,是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与期望。

福利院孩子的成长手册,更像是一本充满爱与温暖的书,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温情。它记录着孩子们在福利院这个特殊家庭中的点点滴滴,从第一次学会走路,到第一次说出完整的句子,从第一次交到朋友,到第一次勇敢地面对困难。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对于福利院的孩子们来说,却是成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本手册见证着他们从弱小无助的个体,逐渐成长为自信、独立、有爱心的人。它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生动见证,也是一部满含希望的动人诗篇。在这个充满爱的故事里,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孩子,甚至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他们共同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演绎着生命的力量和爱的伟大,让我们真切地听到了那朵特殊之花绽放的声音。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0 阅读:3
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

半岛都市报是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