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阳谋!怕中国反对汽车关税,欧盟培养“内鬼”,中国很难办

曼曼观察世界 2024-10-29 18:56:31
引言

当欧盟挥舞“价格承诺”大棒,想分化中国电动车企业时,问题已不再只是价格博弈。背后隐藏着一场对中方团结性的挑战,一边握手,一边冷刀割肉。中国新能源车企,面对这样的“阳谋”,需有清醒认知,不做内鬼、不被挑拨。

正文

当你看到欧盟主动找上门与中国汽车工业机电商会谈“价格承诺”时,是不是瞬间觉得老外这次真诚了?但别急着喝彩,人家可是在打组合拳——表面与组织谈判,背地却在“私下接触”一部分中国车企,妥妥的分裂之道。看看,多少次历史证明,所谓“分而治之”这招在对付一个整体时百试不爽,如今也不例外。

欧盟这次来找中国车企的目的并不简单,他们知道,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已经独树一帜,想要打破这种优势,搞破坏的方式不止一条。于是他们施展这招分裂策略,意在通过一些企业妥协来弱化整体的谈判立场。凡是带点江湖阅历的都知道,离间的第一步就是挑拨你内部矛盾。

想象一下,有几个中国车企禁不住欧盟糖衣炮弹的诱惑,私下搞了个价格承诺,不仅让欧盟有机可乘,还让商务部在谈判桌上顿时心虚三分。商务部可不想吃这闷亏,先是严肃警告,警告这些心动的企业别为了蝇头小利而丢了大局,更不想国内车企互相踩踏,成全欧盟的分化策略。说白了,商务部站出来提醒的,其实就是那句——“别上当,团结才有力量”。

不过,事情并不简单。那些拥有混合股权的中国车企本身就具备“内鬼”潜质。外国资本在中国车企中持股,有了参与管理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在关键时候,一些企业很可能“腰杆子不硬”,甚至主动妥协。再加上外资的渗透,中国企业内部团结与否早就被别人盯上了。外资是坐收渔翁之利?不,他们更像是掺了沙子的混凝土,虽然看似固若金汤,但随时能裂缝。混合股权的问题对中国车企来说无异于“软肋”——这个软肋一旦被掐住,内部一致性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然而,内鬼这个现象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判断某个车企是否“内鬼”并不容易,毕竟商场如战场,很多时候你我只能看表面。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这些潜在“内鬼”妄加揣测,而是要防患于未然,打好法律防火墙。企业要意识到大局,不做墙头草,更不能被外资牵着鼻子走。中国车企在管理上需加强监管,防止信息泄露,更重要的是,从根子上建立起法律和道德防火墙。

再说回中欧谈判,一旦谈崩,可能的贸易战并非纸上谈兵。对欧盟而言,失去中国市场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但对中国企业来说,必须保证谈判立场统一,不能让利益驱动破坏团结。在这种情况下,整合国内车企资源,不再让小打小闹的企业削弱整体力量,这才是对抗外来挑拨的硬招。倘若国内新能源车企整合成几大主力品牌,不仅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还能让欧盟在谈判桌前不敢掉以轻心。

说到底,中国车企的优势不仅在技术上,也在供应链的完备上。外资的渗透意图显然是利用技术和资金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种现象在大众、宝马等外资巨头的进驻下尤为明显。外资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试图通过投资稳固在中国的根基,获得“利益共生”关系。但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共生关系可能并非真正平等,更可能在紧要关头成为一种钳制力。

然而,价格战的阴影却像一把双刃剑,既加剧了内耗,又让企业陷入低价恶性竞争的怪圈。试想,自己家门口打得不可开交,何谈在国际市场上与欧美巨头们对抗?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全球竞争中的一大弱点就在于过于依赖价格优势,国内车企内斗不休,最终削弱了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只追求低价,那无疑是杀鸡取卵,忽视了品牌和技术的长久价值。

眼下,中方需要更加系统化的法律措施来对抗外资的离间策略。通过立法形成一道“防火墙”,确保外资在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渗透无机可乘。立法并非为了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在全球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安全、产业独立和国家利益。这才是中欧博弈中的长久之计。

结语

欧盟的离间策略,虽是阳谋,但也是一种试探。中国车企能否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是一场考验。只有团结一致,避免内斗内耗,保持技术和品牌的持续领先,才是应对国际博弈的最强王牌。

1 阅读:258
曼曼观察世界

曼曼观察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