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这一伟大时刻被永远铭记。
而站在毛主席左手边第三位的李立三,,大多数人提起他,首先想到的是“立三路线”这一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带来的破坏。
然而,他的一生绝不仅仅只有这个错误标签,他在革命历程中的诸多功劳不应被忽视。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醴陵一户书香门第,父亲李昌闺是教书先生。
在中学时期,他就听闻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毛主席的征友广告。
后来,他与毛主席有了一面之缘,不过当时两人的交流并没有擦出太多火花,毛主席回忆说李立三听了他的话后没有提出具体建议就走了,他们的友谊没有发展起来,当时李立三仅仅16岁。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受其影响,李立三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之路。
1920年春节刚过,他乘船前往法国。
在法国期间,他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
他脾气刚烈,这种性格在他的行为举止中表露无遗。
他主动承担别人都不愿做的火炉翻砂工作,每天累得大汗淋漓却依旧笑容满面。
也是在这片土地上,他首次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他开始积极参加工人运动,为在法的中国工人争取权益。
他在工人运动中的表现非常勇猛,就像一辆勇往直前的“坦克”,在法国工人运动时期和在中国都颇具影响力,他的演讲极具感染力,能够迅速地把工人们的热情调动起来。
1922年,这是李立三在中国革命事业上书写浓重一笔的年份。
当时安源路矿工人工资被长期拖欠,这一情况让工人们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
李立三挺身而出,组织起了17000名工人进行罢工。
他喊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一震撼人心的口号。
他担任这次罢工的总指挥,刘少奇是全权代表。
当局为了破坏罢工,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先是妄图用金钱收买工人,但工人们根本不为所动。
接着又派杀手刺杀李立三,然而刺客未能得逞。
后来当局甚至悬赏600大洋要他的性命,可依然未能如愿。
在李立三和刘少奇的周密布置下,罢工取得了圆满成功。
工人们的待遇得到了改善,工资增加了,罢工也被承认合法。
1926年,李立三在武汉紧锣密鼓地组织工人运动。
虽然名义上武汉由向忠发领导,但实际领导武汉工人运动的是李立三。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背叛革命,当时武汉有超过30万工人跟随向忠发和李立三。
7月20日,他来到南昌,发现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十一军在南昌附近,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向中央写报告,策划将军事力量集结在南昌,动员贺龙的军队和革命者一起发动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虽然总指挥是周恩来,但前期组织策划环节李立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7年,李立三当上中央常委,后来成为中央秘书长,当时向忠发是名义上的领导人,实际主持工作的却是李立三。
这一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持续了三个月,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红二军团、红七军、红一军等遭受损失。
1930年六届三中全会上,李立三诚恳地检讨反思,态度获得多数同志的赞许,后被安排到共产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
他化名李明做《批判立三路线》的报告,众人听后鼓掌,当被问为何能讲得如此深入时,他回答自己就是李立三。
1930年底,按照共产国际要求,李立三前往莫斯科,这一去就是长达15年。
期间,他的境遇十分坎坷,在苏联监狱度过了两年。
1938年2月被苏联内务部当做特务关进监狱,党员身份被共产国际开除。
后来,周恩来得知他的情况后向苏联反映,他才被查明真相解除监禁,但仍不被允许回国。
16年后,经中方和苏联交涉,李立三终于回国,被分派到东北,担任军调部东北三人组成员和首席代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化名李敏然与国民党将领廖耀湘谈判。
1947年5月担任东北局特工部、城工部部长等职务,在国民党滇军曾泽生部起义时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哈尔滨,他被市委请来给干部讲党史,当讲到“立三路线”那段时,他坦诚地讲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干部们好奇他为何如此了解,他回答自己就是李立三,教室里顿时响起经久不衰的掌声。
1948年8月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1949年2月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再度反思自己的历史错误并获参会人员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李立三担任劳动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人民防空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等职务。
上任劳动部部长前向组织报告要求免除物质待遇,工作中维持简朴清廉作风。
在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期间主持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他提出的工业管理思路被毛主席称为“两参一改三结合”。
然而,特殊历史时期,他因历史问题交代不清受迫害。
1967年6月22日,他在北京自杀,遗书内容不详,骨灰下落不明。直到13年后的3月20日冤案才被平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李立三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既有在安源路矿大罢工、南昌起义等事件中的伟大功绩,也有“立三路线”这样的严重错误。
但他在犯错之后能够诚恳检讨、反思,并且在之后的岁月里依然积极为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一生提醒着我们,评价一个人不应只看他的错误,更要看到他的功绩和他改过自新的态度。
历史是公正的,最终给予了他应有的评价,醴陵县修建的李立三纪念馆就是最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