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豆瓣:8.6分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02
豆瓣:9.3分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它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从日常生活、规矩礼数、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讲述了形成乡村人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提炼出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概念,让读者由此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以及这个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03
豆瓣:8.3分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04
豆瓣:8.4分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 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05
豆瓣:8.4分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06
豆瓣:9.3分
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复真相么?你知道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猫的最早实物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07
豆瓣:8.6分
这是一本讲述艺术、欣赏、美与日常生活的书。
在作者眼中,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意味着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是我们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
如何欣赏美呢?作者从自己最熟悉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石头……他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把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开来。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更存在于鸟兽鱼虫、林木花草,乃至人间万事万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学会欣赏。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制作一副“欣赏”的眼镜。让我们戴上这副眼镜后,能在万事万物、日常生活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是文化之宝,欣赏乃启门之钥,人生遂因之而有了充实之美。
——李霖灿
四十年台北“故宫”研究、二十年台湾大学授课,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讲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欣赏艺术,得到美的享受
一个人,两件事
作者李霖灿常对人讲,他此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玉龙看雪,二是故宫看画。前者指他玉龙大雪山下研究纳西族文化,成为知名的纳西学学者,被称为“么些先生”;后者指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四十余年,终身从事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研究。
一个专栏一堂课
在作者看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富,“美的欣赏才是当务之急”。《雄狮美术》的创办人李贤文听后深有同感,提出为作者在杂志上开一个艺术欣赏的专栏。作者当时正在台湾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从中激发了许多新观点,开始在《雄狮美术》发表图文并茂的文章,整理结集,就成了这本书。
一副欣赏的“眼镜”
作者说,人间万事万物,不论其为鸟兽虫鱼,也不论其为林木花草,都可欣赏。且一经欣赏,便能化腐朽为神奇,点黑铁成黄金。我们所缺的,只是欣赏的眼光。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副“欣赏”的眼镜。读者通过这幅眼镜,不但欣赏中国艺术,也欣赏中国文化历史,更欣赏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在每天的日常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一本美丽的艺术书
作者终身从事传统艺术研究,对书中涉及的各项要素均领会深透,且善讲故事,语言风趣,非艺术专业的人也能自然领会,在台大授课便人满为患。书中更有许多珍贵的台北“故宫”照片,给人以直观感受,作成这本美丽的艺术欣赏书籍。
08
豆瓣:8.6分
这是展现中国美学生活的传世经典,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真正精髓。
《随园食单》完美展现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每一页,都包含着食物的本质和人的美好生活方式。问世两百余年,至今畅销不衰。
翻开本书,跟随袁枚的脚步,穿过随园的幽暗树林,赶赴一场不散的筵席。
09
豆瓣:9.1分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与《史记》并称“史学双璧”,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录了春秋战国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有诸多不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柏杨用独特的语言,将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为晦涩难解的文字,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读者不仅限于专家、知识分子,更扩及到学生、上班族等所有人群,将旧时帝王之“借鉴”,转化为现代百姓的“明镜”,成为当下读者掌握历史规律,厘清混沌时局,看清未来道路的最佳读本。
《柏杨版资治通鉴》具有如下特色:
地名今注:柏杨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并亲手绘制地图,使历史人物于实际舞台上栩栩如生。官名今译:什么是“龙马”“洗马”?柏杨使用现代官名,夹注原称,使能确知其权力地位。西元纪年:《资治通鉴》以皇帝年号及天干地支来记时间,柏杨则使用西元纪年,确切显示时间距离。柏杨曰:《资治通鉴》有臣光曰,今《柏杨版资治通鉴》有柏杨曰,以现代中国人的观点,分析历史成败因果。
此次出版,我们按着国家地图出版标准,在原有历史地图基础上,还重新补绘了今天的中国疆域边界,使历史地图表达更规范和准确。
该书是现代人阅读《资治通鉴》不可替代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