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字词注释
以:因为。
高:高洁。
难饱:因为餐风饮露,所以难以吃饱。
恨费声:凄楚而费力地鸣叫。
疏:指蝉的鸣叫声稀疏。
无情:指树好像没听到蝉的鸣叫。
薄官:职位低下的小官。
梗:指桃木刻的木头人。《战国策》有篇寓言,记桃梗与土偶的对话。桃梗对土偶说:“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岁至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这里用“梗”泛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
芜已平:已经荒芜。
君:指蝉。
警:警醒。
清:清贫。
诗词译文
蝉儿栖身高处,餐风饮露,难以饱腹,虽哀怨地不停鸣叫,也是徒然白费力气。到了五更天,蝉声稀疏,几近断绝,而它栖息的大树依旧枝叶碧绿,毫无同情之心。我官职卑微,像桃梗一样四处漂泊,故乡田园早已荒芜欲归不能。蝉鸣声让我警醒,我和你一样,全家都过着清贫的生活。

特色赏析
这是首咏物诗,咏吟对象是蝉。陆云《寒蝉赋》说:“含气饮露,则其清也;加以冠冕,取其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蜕于浊秽,餐风饮露,临风长吟,一向被诗人视作高洁的象征。古人咏蝉诗很多,大多以高洁立意,这首诗却从蝉的清贫立意。
首联说蝉由于清高连肚皮都填不饱,白白地整夜在树头哀鸣(“费声”),其语句中已寄托诗人悲惨的身世。二联上联的“费声”说蝉在树上叫了一夜精疲力竭了、叫声稀疏了,但大树“无情”依然碧绿如初,一点也没受感动。这联用“树无情”喻自己得不到朝廷的理解。三联转而直接说自己职位低下(“薄宦”),就像一个桃木人身不由己,生活也漂泊不定;想弃官归去,家又贫穷荒芜,无家可归。尾联又回到蝉,拿自己与蝉相比,同样清贫如洗只剩下一身清高;而这清高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像第一句所说连肚皮都填不饱。
凡咏物诗都是托物言情,物本无情,但诗人的心情不同也就赋予物不同的情。同是咏蝉,虞世南(初唐诗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为虞世南官高位显,他在表白自己:我的声望不是靠别人(秋风)吹捧出来的,我本来就品格高洁。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因为他正在狱中感到事事不顺(露重、风多)。李商隐则是以蝉自比,写自己清贫的悲惨处境。
整首诗借蝉的形象,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高洁志向,情感真挚深沉,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