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你说我这一百多万花得冤不冤?”金教授端着茶杯,神情落寞地望着老友。“怎么了?你那在老家建的别墅出问题了?”老马关切地问道。“别提了,住了不到三个月就搬回城里来了。”金教授的回答,像深秋午后的一阵凉风,透着无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位退休大学教授放弃了精心打造的乡村别墅,选择重返城市?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的那个清明节说起。金教授和妻子都是退休大学教师,每月退休金加起来有两万多,生活本就安逸。那天,他们驱车回老家扫墓,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吃一惊。记忆中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灯明亮,一直延伸到村头。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天然气,用上了现代化的卫浴设施。
更让金教授心动的是,每家每户的小院里都种满了花草蔬菜,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景象。这与城市里喧嚣的钢筋水泥丛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回城之后,返乡养老的念头便在金教授心中生根发芽。
起初,妻子对这个想法并不支持。她担心在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他们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但金教授并没有放弃,他向妻子描绘了未来美好的乡村生活:每天清晨在鸟语花香中醒来,在自家院子里侍弄花草,呼吸新鲜空气;晚上,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品茶读书,享受宁静的夜晚。
最终,妻子被金教授描绘的美好蓝图打动,同意了他的计划。说干就干,金教授立即联系了老家的弟弟,请他帮忙联系施工队,并请建筑师设计图纸。他对别墅的设计要求很高,既要保留农村的特色,又要融入现代生活的舒适元素。
设计图纸几经修改,最终确定了方案:宽敞明亮的客厅,采光良好的书房,古色古香的茶室,以及可以种植花草蔬菜的庭院。工程从春末开始,历时两个月才最终完工。米黄色的外墙,断桥铝门窗,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以及精心规划的花园和菜地,让这座两层小楼在村里格外引人注目。
中秋佳节,金教授夫妇选了个好日子搬进了新家。搬家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热闹非凡。金教授还在村里最大的饭店摆了十桌酒席,庆祝乔迁之喜。新房里,家具都是从城里精心挑选的,书房里摆满了金教授珍藏的书籍,茶室里,老榆木茶桌配上紫砂壶,充满了文人气息。
刚搬进去的那段时间,金教授夫妇感到无比惬意。每天早上,金教授在院子里浇花种菜,妻子则在厨房里准备早餐。晚上,两人一起在院子里品茶聊天,享受着宁静的乡村生活。好景不长,随着天气转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农村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异常寒冷。虽然安装了空调,但高昂的电费和干燥的空气让金教授夫妇难以忍受。更让他们感到不便的是,家里没有独立的卫浴设施,冬天洗澡只能去镇上的公共浴室,来回很不方便。“第一个冬天就受不了了,”金教授后来回忆道,“那时我们才发现,光有现代化的房子还不够,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更让金教授夫妇难以适应的是精神上的空虚。村里的老年人大多喜欢打麻将、聊天,话题也多是家长里短。作为知识分子,金教授夫妇很难融入这样的生活圈子。他们怀念城市里丰富的文化生活,喜欢看话剧、听音乐会、参加读书会。
“有一次,我想和村里人聊聊最近看的一本书,结果发现完全聊不到一起去,”金教授无奈地说,“不是他们不好,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太不一样了。”妻子的情况更糟,她在城里有很多老友,经常一起晨练、参加兴趣班。但在村里,她几乎没有朋友,整天闷闷不乐。
春节期间,儿女回来看望父母,发现他们的精神状态都不太好。女儿心疼地说:“妈整天闷在家里,都不怎么说话了。”儿子也担心地说:“爸虽然还在看书,但明显没有以前那么开心了。而且农村医疗条件差,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方便。”
经过一家人商量,金教授夫妇最终决定搬回城里。回到城市后,他们的生活重新变得充实起来。他们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和老朋友聚会,偶尔也去看话剧。“现在想想,在农村的那段日子像一场梦,”金教授感慨道,“那栋房子现在就当做周末别墅,偶尔回去住住。”
金教授的经历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回归田园的梦想?是城乡差距,是生活习惯,还是精神需求?在追求理想生活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平衡现实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