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国际司法权威与国内政治博弈的角力,正在菲律宾掀起惊涛骇浪。国际刑事法院(ICC)批准释放前总统杜特尔特后,现总统马科斯政府竟以“不承认管辖权”为由拒绝接人,其前后矛盾的操作将菲律宾推入宪政危机与国际信誉受损的双重漩涡。
杜特尔特家族成员在事件中展现出罕见团结。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直指政府配合ICC逮捕其父是“主权让渡”,亲赴荷兰组建跨国律师团;小女儿维罗妮卡通过社交媒体发起“还我父亲”运动,24小时内获得超百万民众联署支持;达沃市长塞巴斯蒂安更是在市政厅发表强硬声明,称“若总统府继续装聋作哑,棉兰老岛将重新考虑与马尼拉的关系”。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营救攻势,使得杜特尔特的支持率逆势回升12个百分点。
ICC的临时保释决定本为危机降温提供转机,却意外触发更大争议。马科斯政府半年前曾调动7000名警力执行ICC逮捕令,如今却以“菲律宾已退出《罗马规约》”为由拒绝司法协作。宪法专家指出,这种选择性执行国际法的行为,实质是“将司法工具化”——当ICC指令符合政治需要时便高调配合,当可能影响权力格局时则断然翻脸。
总统府发言人的辩解更显逻辑混乱:既声称ICC对菲司法系统缺乏信任,又强调本国完全具备独立审判能力。这种自相矛盾的立场,引发最高法院三位大法官联名要求政府作出合理解释。法律界担忧,行政权对司法程序的肆意操弄,可能动摇菲律宾三权分立的根基。
分析人士认为,马科斯政府的态度转变暴露深层政治焦虑。当初配合ICC行动,意在借国际司法力量削弱最大政敌;如今拒绝接人,则是恐惧杜特尔特回国后形成“悲情英雄”效应。这种精算在初期或许有效——杜特尔特被捕时其支持率曾暴跌至34%,但家族成员的强势反击使形势发生逆转。
马尼拉大学政治系研究显示,杜特尔特家族正在将司法危机转化为政治机遇。莎拉在探望父亲期间,同步会见了荷兰农业巨头,商讨棉兰老岛农产品出口协议;塞巴斯蒂安借市政平台启动“法治保卫战”巡回演讲,这些动作都在重塑家族“为国抗争”的形象。
这场闹剧正在透支菲律宾的国际信用。东盟秘书处匿名官员透露,多国对菲政府“看人下菜碟”的司法态度表示忧虑;欧盟驻马尼拉代表团已推迟签署既定的人权合作备忘录;美国国务院则罕见提醒在菲企业“注意法律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内社会撕裂更趋严重。首都爆发万人示威,抗议者举着“司法不是玩具”的标语包围总统府;而达沃、宿务等地则出现支持杜特尔特的卡车游行。民调机构“亚洲脉搏”警告,民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已跌破45%的危险线。
这场宪政危机实质暴露了菲律宾政治生态的结构性顽疾,家族政治与司法独立的持久角力。杜特尔特家族与马科斯集团的较量,本质是草根民粹主义与传统精英政治的对抗。若能借此推动司法改革,建立真正独立的国际司法协作机制,或许能成为菲律宾政治转型的转折点。
最高法院近期受理的“ICC管辖权争议案”被视为关键风向标。无论判决结果如何,这场牵动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司法战争,都已为全球提供了观察小国平衡国际法与国内政治的鲜活样本。当马尼拉街头抗议声浪与海牙法庭的法槌声交织时,菲律宾正站在重塑法治文明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