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80岁完成一部巨作,年少时的恋情感动无数人,却拒绝搬上银幕

柏拉图得诉说 2025-01-20 18:41: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99年,一位75岁的老人来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在一排排冰冷的碑林之中缓缓寻觅。

突然,她的目光停了下来,用手颤抖地轻抚着那短短的一行字,泪水喷涌而出。

那是令她牵挂了几十年的名字。

初见少年

她叫齐邦媛,出生于1924年,父亲是国民党的党务专家,算是东北的政界要人,家境殷实,可惜碰上的是国内动乱年代。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在东北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六岁的齐邦媛不得不逃亡南京与父亲团聚。

也就是在南京的那个家中,齐邦媛第一次见到了张大飞。

他是哥哥齐振一的同学,当初日军侵略东北时残留的流亡学生,在父亲创办的“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上学,华北态势严重后,跟随学校来到了南京。

因为和哥哥齐振一关系甚好,经常会来家里玩,时不时会留下吃饭,但他很少与人交谈,总是冷不丁地帮忙干活,或者坐在一旁看书。

这引起了齐邦媛的好奇心,在一次他独自看书时,上前与之攀谈,才得知他的悲惨身世。

他父亲张凤岐曾是东北沈阳的一名警察局局长,在日军侵入东北后,不忍看抗日志士遭难,为其提供了帮助,不料被日本人发现将其活活烧死。

他们连父亲的后事来不及收拾,一家8口就连夜逃亡,这一路,他看到了太多因日本人侵华所带来的灾难,从活下来的那一刻他就立志:

“此生必定要为父亲报仇,为所有牺牲的同胞报仇,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齐邦媛被张大飞的豪言所震撼,但内心更多的是对他的同情,直到那件事的发生,齐邦媛的心变了。

那是齐邦媛12岁那年,她跟随几个哥哥去牛首山游玩,结果下山的时候,她因为走的慢掉队了。

眼见天越来越黑,前面已经看不到几个哥哥的身影,齐邦媛着急去追赶,慌乱之中脚下没踩稳扭伤了脚。

她无助地蹲着在地上哭泣,就在她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是张大飞,他不顾自己的疲惫,折返回来寻找齐邦媛。

他走到齐邦媛身边,蹲下身子,轻轻地查看她的伤势,然后小心地搀扶着她,一步一步地向山上走去。

在那漫长的下山路上,张大飞紧紧地牵着齐邦媛的手,他的手掌宽厚而温暖,让齐邦媛心中满满的都是安全感。

也就从那一刻起,齐邦媛的心中种下了爱情的种子,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屋檐下的相拥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入南京,齐邦媛一家不得不再次踏上流亡的道路,而一路上幸好有中山中学的学生帮助,他们才顺利逃往西南。

其中就有张大飞,他们翻山越岭,躲避空袭,在饥饿寒冷中挣扎前行,虽说过程艰苦,却让两人的感情有了质的飞跃。

后来,齐邦媛去了重庆南开中学上学,而张大飞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杭州笕桥航校,成为了一名空军学员,并获得了赴美受训的机会。

从那以后,两人只能通过书信来传递彼此的思念,虽然他们从未提及情爱,但那份默契与牵挂,早已在彼此的心中生根发芽。

尤其是张大飞受训时拍的一张照片,成了齐邦媛恋恋不舍的“珍宝”,时常拿出来,一边抚摸照片上帅气的身影,一边偷偷的傻乐。

1942年,张大飞受训回国,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加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飞虎队”。

但当时战场告急,时常执行任务的他,并没有时间去见齐邦媛,两人的感情还是只能依靠书信来寄托。

直到一年后,张大飞所在的空军部队调防在重庆换机,他趁着中间的休整时间找到学校,两人才有了见面的机会。

那天,重庆下雨了,齐邦媛闲来无事,躲在房间里看书,这时一个同学敲门说:操场上有人找她。

等她赶到时,远远看到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缓缓向他走来,不是别人,正是她思念许久的大飞哥!

还未等齐邦媛开口,对面的男人就露出一丝微笑:“呀!我们家邦媛一年不见,不仅长高了,还变得这么好看!”

齐邦媛开心极了,这是她第一次听到大飞哥的赞美,紧接着两人缓缓在雨中边走边聊,夹杂着稀拉的雨声,意境拉满的同时,两人的双手也拉在了一起。

时间一点点过去,张大飞看向手中手表,时间不早了,他告知齐邦媛自己七点半之前就要赶回去,队友还在门口等他。

可此时天公不作美,倾盆大雨瞬间落下,张大飞急忙拉着她,跑到临近的屋檐下躲避,两人紧紧地靠在一起,她都能听到张大飞此刻胸膛里砰砰的心跳声。

雨渐小,两人才慢慢分开,依依不舍告别后,齐邦媛默默看着张大飞上车离去。

后来她在回忆录《巨流河》中描述:那天黄昏,张大飞就穿着军雨衣站在操场的尽头,他是一个战士,也是一个等待着与恋人告别的男人。

既已许国,再难许卿

高中毕业后,齐邦媛考上了武汉大学,去了乐山读书,而张大飞在云南执行任务,两人依旧通过书信进行交流。

然而,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爱情而停下脚步,1943年年底,日军为了切断盟军对中国的补给线,开始疯狂袭击滇缅公路。

飞虎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伤亡不断增加,而张大飞也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不幸受伤,但他仅仅休息了短暂的时间,便又重新投入到了战斗中。

看着张大飞在战争中如此拼命,齐邦媛心中充满了担忧与不舍,她甚至想转校到云南,只为能与张大飞离得更近一些,在他身边照顾他。

然而,她的这个想法遭到了父亲和张大飞的强烈反对,父亲担心她的安全,而张大飞则希望她能继续完成学业,不要因为自己而耽误了前程。

此后,张大飞为了不让齐邦媛担心,信里不再是那个思念的爱人,又变成之前的兄妹相称,并开始减少通信的频率。

1945年5月18日,这是一个让齐邦媛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

那一天,张大飞所在的机队遭遇了日军的猛烈攻击,为了掩护友机,他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地冲向敌人。

他灵活地驾驶着战机,与敌人周旋,成功地吸引了敌人的火力。然而,在一次俯冲攻击中,他的战机不幸被敌人击中。

机身冒出滚滚浓烟,张大飞竭尽全力想要控制住飞机,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平衡。随着一声巨响,战机坠毁在地面上,张大飞壮烈牺牲。

那一年,张大飞才26岁,而那一天,距离抗战胜利不足三个月。

当齐邦媛得知这个消息时,已经是一个月后,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后悔自己没能在张大飞身边多陪陪他,后悔自己没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

不久后,齐邦媛收到了张大飞遗物,那是她寄给张大飞的100多封信,是张大飞预感自己可能要牺牲,提前就将它一封封都被整理好。

当然,还有一封在张大飞的贴身口袋,那是他还没寄出的信,信中表达了对她深深的爱意和愧疚,只不过伴随着飞机的爆炸跟随张大飞去了另一个世界。

而张大飞做的还不止这些,他提前就将遗书写好,交给了自己的好友齐振一,里面除了表达感谢,主要是想让其帮忙劝齐邦媛,忘记他重新开始。

他爱齐邦媛,但他也爱国,可既已许国,再难许卿,能做到的只是盼望她一生幸福。

回国寻他

抗战胜利后,齐邦媛前往了台湾中兴大学外文系与台大外文系当老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无法填补的空洞,那便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张大飞的怀念。

1947年,齐邦媛前往台湾时就已经买好了返程的票,结果一场内战,让她在台湾一呆就是52年。

她时常会想起故乡东北的皑皑白雪,想起南京家中那温馨的小院,想起与张大飞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

她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那些曾经与张大飞往来的书信,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仿佛这样就能再次感受到他的存在。

后来,齐邦媛终于有机会回到大陆,参加同学聚会,她专程前往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去拜谒她心中永远的英雄——张大飞。

陵园的石碑上刻满了在保家卫国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她心怀崇敬的同时,仔细地搜寻着心中相见的名字,终于在“m”的石碑上找到了。

“一九四三春风远矣。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她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

她想起了他们在牛首山的牵手,想起了嘉陵江边的相聚,想起了骤雨中的相拥……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那一刻,陵园中三千多名中国空军烈士一起见证他们的相逢,聆听她哭声中对张大飞的思念。

在离开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时候,齐邦媛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这片埋葬着无数英烈的土地。

她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很长很长,带着一丝落寞,却又有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2010年,齐邦媛此时已经86岁,但她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他说:再不写出来,就都忘了,于是便有了《巨流河》这本书。

她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一生,更是为了纪念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纪念像张大飞这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英烈。

她想用文字将自己与张大飞的故事,以及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都一一展现了出来。

当有人提出要将她与张大飞的故事拍成电影时,她却拒绝了,她说,不希望大飞哥短暂的一生变成一部热闹的电影。

她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她的书,真正地去了解那段历史,去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烈。

他们有的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有的在敌后默默奉献,他们的事迹或许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他们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生命,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英雄,永远都不应被遗忘。

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0 阅读:0
柏拉图得诉说

柏拉图得诉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