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事迹与星辰同辉,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光。他们就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献身的烈士们。
据统计,自从中国近代爆发武装革命以来,我国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先烈们至少有2000万人。然而,这些烈士的名字大多都被掩埋在了厚重的历史当中,我国目前可以查询到名字的烈士仅仅只有193万余人。
烈士雕像
但是,即便是这些能查证到名字的烈士们,也有很大一部分都牺牲在了花样年华,根本没有留下后代。所以,那些被签发了烈属证的人,其实也才占了烈属们的很小一部分。
而在这些烈属当中,被毛主席签发了“第00001号”烈属证的那位烈属,更是非常特殊。
1951年12月初的一天,居住在兰州宁沃庄文化造纸厂家属小院里的高锦明像往常一样,在放学后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
但是,当她走到家门口时,却发现今天的家中异常热闹。附近的居民们都围在她的家门口,簇拥着往客厅里张望着。
高锦明好不容易挤过人群,这才看到原来是家中来了几位政府人员,而她的父亲高克明正在他们的见证下,往墙上钉着一张“革命烈属证”。
当时的高锦明才上中学,有些字还认不全,只见那烈属证上写着“第00001号”、“光荣纪念”等字样,而末尾则赫然写着“毛泽东”三个字。
第00001号烈属证
家中的热闹气氛与那张烈属证让高锦明感到困惑,而在吃过饭后,她的父亲把她和弟弟叫到了身边,这才让她明白了一切的始末。
原来,他们如今的父亲并不是他们的生父,而他们的亲生父亲正是那写在烈属证上的烈士——丛德滋。
在他们的父亲牺牲后,他们的母亲带着他们投靠了养父,养父也因此把他们都改姓了高。
在对两个孩子说明了情况之后,高克明带着他们俩去了派出所,又把他们改回了原来的名字。姐姐名叫丛丹,弟弟名叫丛甘。
丛丹与丛甘
虽然名字是改回来了,但是他们的母亲并不愿意与孩子们多提往事,所以姐弟俩也不太清楚父亲牺牲的详细情况。不过,作为光荣的烈士遗属,他们一直都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
后来,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姐弟俩也一天天长大。丛丹在毕业之后,进入了当地的一所学校担任教师,生活也比较平静。
然而,十年动荡的到来,却令丛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十年动荡中,个别人将丛丹的生父丛德滋诬陷为特务,丛丹也因此受到株连,被下放到农场经历了十年的“劳动改造”。而她的母亲也在此期间,受到了很多无端的指控,带着满腔的遗憾去世了。
1977年,随着邓公逐渐在中央确立领导地位,对许多人的平反工作也陆续展开。丛丹也因此得以离开农场,又重返了教师岗位。
但是,对于那时的丛丹来说,她的心中已对自己的生父充满了疑虑。为了彻底弄清自己的生父是个怎样的人,她毅然把那张烈属证从墙上取下,带着它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在抵达北京之后,丛丹四处打听,终于让她找到了生父丛德滋的老上级伍修权。
伍修权
伍修权在见到丛丹之后,万分激动,而当他得知丛德滋被人诬陷为特务时,他不禁重重地捶了一下桌子,怒斥道:“简直一派胡言!”
接着,伍修权向丛丹讲述了关于她生父的真实故事。
丛德滋,字悦生,1910年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的一个大户人家。
因为家境优渥,所以丛德滋从小就接受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他不仅熟读中国各种文学典籍,还擅长琴棋书画,喜欢吟诗作对。
1923年,22岁的丛德滋考入凤城第二师范学校。在学校中,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深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危害,所以他经常参加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
1927年,丛德滋从学校毕业,并于次年考入东北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史地专科。
然而,丛德滋并没有在学校学习太久,突如其来的"九・一八"事变令他被迫中断了学业。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
1932年,不愿意当亡国奴的丛德滋跟随着东北大学的师生们辗转来到北平复课,同时他也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来。
1933年毕业后,丛德滋被分配到东北军,在北平军分会政训处工作。
一开始,丛德滋本想通过投身东北军,来实现他收复故土的心愿。
但是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他发现蒋介石根本没想让他们打回东北去,而是一直让他们无休无止地“剿共”。
在这样的情况下,丛德滋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投降行径,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
然而,他的文章最终令他遭受了牢狱之灾,后经张学良营救才得以释放。
张学良
张学良在将丛德滋解救出狱后,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后来一起前往了西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而丛德滋也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直接参与接管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机关报《西京日报》,并将其改名为《解放日报》,同时担任总编辑,积极发文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丛德滋本以为终于可以实现他的抗日理想了。但是无奈蒋介石背信弃义,囚禁了张学良。东北军也因此四分五裂,丛德滋也在东北军的内乱当中失去了工作。
后来,驻守在淮阴的东北军被彻底解散,丛德滋也在此时对国民党完全失去了信任。为了继续追寻自己的革命理想,他从淮阴出发,辗转来到了山西,并在张家堡一带与八路军取得了联系,同时结识了邓公。
邓公
后经邓公介绍,丛德滋又前往了延安。在抵达延安后,丛德滋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他原来在东北军工作过,又有创办报社的经历,于是把他派往了兰州的八路军办事处,由伍修权领导。
1938年初,丛德滋在兰州创办了民众通讯社,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他还参与创办了《战号》旬刊,进一步扩大了革命宣传的影响。同年4月,他担任甘肃省抗敌后援会宣传组组长,主持编辑《抗敌杂志》和《政论》等刊物,发表了大量署名文章,对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坚持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丛德滋所创办的民众通讯社,不仅为共产党提供了良好的宣传舆论阵地,还成为了掩护党的同志和进步文化工作者的机关,同时也是收容原西路军失散人员的转送站。他利用合法身份,把通讯社变成党员和人民群众同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的联络站,为许多进步文化工作者和党派来的同志安排工作,照顾他们的生活。
1938年10月,丛德滋在伍修权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第三国际和共产党的情报工作。
丛德滋(左)
1940年初,在国民党反共活动的不断加剧下,甘肃的革命斗争形势变得更加紧张。不久后,中共甘肃工委负责人被捕,丛德滋的处境也变得十分不利。但他仍然坚持斗争,不愿撤离兰州。
1941年1月,一直坚持在兰州工作的丛德滋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被关押至兰州沙沟秘密监狱。在狱中,他遭受了敌人的残忍酷刑和非人虐待,但他始终坚定不移,严守党的机密。
1942年4月,丛德滋在敌人的折磨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没有忘记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和他们的家人。1950年冬,中央开始确认革命烈士,寻找烈士家属。1951年1月,毛主席亲自签署了共和国第一号烈属证,既“第00001号”烈属证,将它颁发给了丛德滋烈士的家属,也就是丛丹和丛甘。
毛主席
当丛丹从伍修权口中听完父亲的经历后,她早已是泪流满面。之后,他强烈要求伍修权给父亲平反。
但是伍修权却苦笑着说:“这事,我恐怕说了不算,你得去找小平同志!”
后来,伍修权将此事告知了邓公。邓公得知丛德滋的女儿来到了北京,激动不已,立刻提出要亲自接见。
在接见完丛丹后,邓公当即召开会议为丛德滋烈士进行了平反。当丛丹终于等到父亲平反的那一刻后,她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之后,她没有选择回兰州,而是前往了辽宁,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她在那里工作、生活直至去世。
邓公
丛丹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家庭在动荡年代的坚韧与牺牲,也反映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丛德滋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让我们向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学习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烈士们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