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智伯被韩、赵、魏三家联合剿灭,头颅被制成饮器。他的门客豫让,一个被后世称为“刺客之魂”的义士,却用生命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悲壮誓言。
豫让早年投奔范氏、中行氏时,一身才华无人赏识,直到遇见智伯。智伯不仅重用他,更视他为心腹。这份知遇之恩,让豫让立誓以命相报。公元前453年,智伯兵败身亡,豫让逃入深山,却始终无法释怀——他决定刺杀赵襄子,为智伯复仇。
第一次刺杀,豫让假扮刑徒混入赵国王宫,藏在厕所中等待时机。不料赵襄子如厕时突感心悸,侍卫当场抓获豫让。面对寒光凛凛的匕首,赵襄子却感叹:“此人忠义,杀之不祥!”随即下令释放。
豫让并未放弃。为掩盖身份,他用漆涂身溃烂皮肤,吞炭烧哑嗓子,甚至剃光须眉,彻底毁容。朋友劝他假意投靠赵襄子,伺机再动。豫让怒斥:“侍新主而杀旧友,岂是义士所为?”他追求的并非成功,而是用行动证明“君臣大义”。
赵襄子将染血的衣袍厚葬,后世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豫让虽不成,其义至诚。”他的故事被写入《战国策》,那句“士为知己者死”也成了中国侠义精神的千年绝唱。